“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展”正在成都博物馆火热举行。据最新数据统计,成都博物馆这场“青铜盛宴”日均迎客近万人,上周末更是引来观众超3万人。该展览集结了来自成都平原、关中平原、汉中平原三地的青铜器,共计250余件,其中包括55件国家一级文物。有意思的是,观众在展览上除欣赏文物外,还透过文物名称学到了不少生僻字。
昨日下午,记者在位于成都博物馆一楼的“秦蜀之路 青铜文明展”现场看到,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国宝何尊、青铜酒器亚伐方罍(léi)、铜人头像……各类青铜器让人目不暇接。记者发现,观众在青铜器前驻足欣赏时,许多人还不时往笔记本上抄录着什么。记者好奇地走过去一看,原来,这些观众正仔细盯着文物介绍牌,抄录青铜器名称中的生僻字。“猛一看这个‘卣\’字,我还以为是卤字,看了文物介绍牌上的注音才知道,卣读作yǒu,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这次来成博看展,我认识了好多生僻字,幸好文物介绍牌上有生僻字的注音,不然有些字连我妈妈都不知道怎么读。”小学生黄其乐滋滋地举着笔记本,向记者展示她刚记录下的生僻字。黄其的母亲张女士告诉记者,她没想到一些青铜器的名字如此生僻,“这场展览不仅让孩子学到了知识,也让家长获益匪浅。”记者看到,除卣字外,文物名称中的簋、瓿、鬲、斝等生僻字,似乎一个比一个难认,好在成都博物馆在文物介绍牌上标注了读音,让观众能够一边看文物,一边学生字。
青铜器名称中为何有这么多生僻字?成都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解密道,青铜器命名首先是取“自载其名”——根据青铜器铭文上的自称来确定名称,也就是学术界常说的“自名”,有相当一部分器物的名称都是因有“自名”而被认定的。对没有“自名”的器物命名,多是由宋代学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框定的,“很多青铜器名称都始于青铜时代,对现代人来说确实很陌生。”记者为读者梳理了一份文物名称“生字表”,赶快来看看吧。
斝(jiǎ)
饕餮纹斝
商代
斝盛行于商周时期,是盛酒器,也用作温酒器,古文中也称之为“散”。在目前出土的铜斝中,外底很多都有烟熏过的痕迹,内里还有白色水锈,说明斝是用来受热温酒的酒器。
盉(hé)
兽面纹盉
西周时期
盉是由陶器演变而来,用以盛酒或盛水。在商周时期,参加祭祀的人需要进行沃盥之礼,就是将水盛在盉或匜(yí)中,从上面向下浇水洗手,下面用盘来盛接。盉有较高的三足,可以看出它兼备加热功能。如果你仔细观察这件文物,你会发现古时匠人的细腻心思:器盖与单鋬通过链钮连接,以防倾倒时盖子掉下。
簋(guǐ)
鸟纹方座簋
西周时期
簋是盛放煮熟的黍、稷、稻、粱的容器。商周时期,簋常与鼎组合(专用烹饪或盛肉食的器具),成为礼仪制度的代表,通常是偶数簋搭配奇数鼎。据史料记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则三鼎二簋。值得一提的是,鸟纹方座簋饰有各类鸟纹,大家可到展览上来找找这件文物上有多少处鸟纹。
甗(yǎn)
万甗
西周时期
甗的形状来源于陶器,变身前分别是上部的盆形甑(zèng)和下部的鬲,变身后成了甗,用来蒸食物:下面的鬲盛水,上面的甑底部有孔,方便蒸汽传递,将食物放在甑内,通过烧热鬲中的水,以蒸汽烹饪食物。
瓿(bù)
兽面纹瓿
商代
瓿盛行于殷商时期,是盛酒或盛食的器物,口大而低矮,盛取方便,人们现在用的坛子还保留了它的基本造型。
鬲(lì)
单叔鬲
西周时期
鬲主要是用来烹煮的炊器。鬲的底部膨胀饱满,这样受热面积大,不仅可节约木材,还有利于将食物煮透。那么,鬲是用来煮什么的呢?大部分资料显示,鬲所烹煮的食物,一是肉类,二是谷物。目前出土的鬲大小基本都比较统一,这是因为如果鬲太大,可能会出现下面的食物烧糊,上面的食物还没熟的情况。
卣(yǒu)
冉父乙卣
西周时期
卣是一种盛酒器,专门盛放由郁金草与黑黍酿制而成的鬯(chàng)酒。这个鬯酒什么来头,还需要专门的器物来盛放?据《王度记》记载:“天子以鬯,诸侯以薰,大夫以兰芝,士以萧,庶人以艾。”只有周天子才有资格将鬯酒赏赐给臣民,可见鬯酒是相当高规格的赏赐。在《礼记·郊特牲》中有记载“周人尚臭。灌用鬯臭,郁合鬯,臭阴达于渊泉。”不要被这个“臭”字所迷惑,这里的“臭”通“嗅”,指香气。因此,鬯酒具有浓郁的香气,因为带有香气的酒容易挥发,所以卣都有盖子,而且为了在礼仪中方便倾倒,卣都带有提梁。
本报记者 王嘉 成都博物馆供图
新闻推荐
犬吠扰人情节严重可强制收容 遗弃犬只个人最高处1000元罚款
从8月13日成都市开展针对犬只管理的集中行动至今已10日,各个相关部门相继展开行动,从宣传呼吁文明养犬到重点整治不按规定...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