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科幻般存在于现实,又把现实变得更科幻,这让科幻作家感觉无用武之地。
《功夫熊猫》为何成功?因为它有着世界各地都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和精神内涵。
“我自己发表的第一篇科幻小说就是写熊猫,这也从此开启了我的科幻创作之路。”被众多科幻迷推崇的知名科幻作家韩松和熊猫的缘分始于36年前。
36年后的2018年8月21日,首届中国大熊猫国际文化周在京开幕。韩松成为首批大熊猫文化全球推广大使。他说,成为熊猫大使的感觉很幸福,因为他跟熊猫的缘分又这样自然而然接上了。
处女作:《熊猫宇宇》
韩松出生在重庆。他说,自己小的时候,经常会去位于重庆九龙坡区杨家坪的重庆动物园,里面的熊猫馆有不少熊猫。1982年,第二次联合国探索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当时,有个探索太空的中小学生征文,中国有包括重庆在内的10个城市参加,他当时写了《熊猫宇宇》。文章发在了《红岩少年》报上。韩松回忆,他写的是,中国小朋友要把一个大熊猫用宇宙飞船送到月球上,因此给熊猫起名叫宇宇。
熊猫有更大的文化背景
“这个故事现在想起来还很奇特。”韩松说,但后来的创作中,就很少出现熊猫元素了。不仅如此,韩松发现,也鲜有科幻作家将笔触伸向熊猫元素。就此缘由,韩松认为,熊猫本身就是很科幻地存在于现实中,超越了文字能够表现的内容,如其存在了800万年,这已让科幻作家甘拜下风。“它不像恐龙那样灭绝了。恐龙灭绝后,反而成为科幻小说的主题了,如侏罗纪公园,但熊猫没有。”他进一步解释,熊猫是科幻般存在于现实,又把现实变得更加科幻,这让科幻作家感觉无用武之地。
他期待,能用科幻小说的形式,给熊猫一种新的形象,让更多人了解熊猫与人、熊猫与技术、熊猫与大自然的关系。“给熊猫文化以更多的内涵和延续,而不仅仅是大家看到它在吃竹子,感觉好玩。它有更大的文化背景,科幻能够将其表现出来。”
为何中国拍不出《功夫熊猫》?
2008年,一部以中国功夫为主题的美国动作喜剧电影《功夫熊猫》上映。《功夫熊猫》为何如此成功?韩松解释,它有着世界各地都能接受的表达方式和精神内涵。“大家都能感受到的文化,人类间能相互认同的精神,通过熊猫这种载体表现出来”,韩松说,“我们过去的一些电影,表达方式不够好,有些作品表达的纯粹是自己的东西,即使在国内票房很好,拿到世界上却得不了奖,人家也不喜欢,这只是在表达自己的东西,没有体现人类共同价值,但熊猫是最能体现人类共同价值的动物了。”
让全世界都流行熊猫元素
作为首批大熊猫文化全球推广大使,韩松对熊猫文化也有独到的理解。他说,这是一种自然的文化,尤其是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相处的绿色文化,本质是在探讨人类与地球上的万物和平相处,乃至于人类起源的问题。
熊猫是否会成为继灰太狼、小猪佩奇之后的又一个现象级的IP?韩松说,这要靠大家努力。它已是一个现象级的存在,大家要把它变成IP,要产业化,让全世界都流行熊猫元素,不仅成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使者”,更体现在艺术、产业、创意商品等各方面,那就太好了。成都商报记者 高鑫 北京摄影报道
新闻推荐
市房管局约谈25家开发企业负责人 要求开发企业按规定保留样板间并委托第三方办理装修造价报告
记者从成都市房管局获悉,昨日下午,市房管局对恒大、万达、绿地、朗诗等预售商品住房装修合同纠纷协商解决不力的25家开发企...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