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入学年龄,学校、家长和专家都是各执一词。实践中,绝大多数的小学将入学截止日期定在8月31日。但为突破“6周岁上学”的规定,不少家长各显神通:为让9月3日出生的孩子上学,上海有位家长用笔改了户口本上孩子的出生月份;害怕耽搁孩子迟一年上学,昆明一女士坚持在9月3日预产期前的8月30日剖腹产;成都一家长采用“曲线上学”战术,让儿子先上民办学校,有学籍后办转学……
“一刀切”相对公平
■江德斌
如果将入学年龄放宽,那么多少才合适?十天、一个月还是三个月、半年?那么这又将引起更多争议,家长都会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期限,假如放宽到三个月,那三个月零一天怎么办,不也只差一天吗,为何不能入学?如此就会迫使宽限期一再放宽,最终导致失控。
家长普遍存在教育焦虑感,“起跑线”思维挥之不去,很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早点上学、早点工作、早点结婚,晚一年就耽误很多事,甚至会错过机会,入学年龄就成为了一道坎。这种观念看似合理,其实属于逻辑滑坡,缺乏足够的关联性。
孩子入学年龄定在6周岁,本身符合大多数儿童的身心发育特点,不足龄的孩子,接受教育时容易出现滞后、跟不上的情况。当然,不排除有部分孩子心身发育较快,能够跟上学习,似乎可以给其放开尺度。不过这么一来,要针对这些孩子单独做测试,就有了弹性空间,难免会留下可乘之机。
需用好裁量权
■张淳艺
截止8月31日固然是依照义务教育法规定,却无法体现出“本地区实际情况”。每年出生人口存在自然波动,适龄儿童群体本身就是一个动态数据,再加上随着一些小学的新建扩建,学位资源也有相应变化,这些实际情况都应在制定政策时考虑进去。“一刀切”地以8月31日为界,无疑浪费了地方政府的自主裁量权,从而导致旱涝不均,学校有的年份“招不满”、有的年份“不够招”。
诚然,从理论上讲,无论入学截止日期放到哪一天,都会造成“晚一天就要晚一年”现象。不过,根据适龄儿童人数、学位数量确定合理的入学截止日期,更能赢得广大家长的理解和认同。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的心理成熟度越来越高,大都在6岁前受过比较系统的早教和幼儿园学前教育,已经具备了接受小学教育的能力。
(扈宏毅 整理)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吴亚飞解释名词有效增加优质公共服务均衡供给,到2020年,基本建成“15分钟公共服务圈”;加快建设“健康成都”...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