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地理
□朱晓剑
成都的美术馆数量不少,可不,华阳也有了。
朋友说,华阳街道向阳街87号有一座大浦当代艺术馆。该建筑建于20世纪90年代,吕克宁先生及其眷属在此居住了20余年。吕克宁系华阳籍知名数学家,美国杨伯翰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今年,建筑师苏男初团队将其故居改造为当代艺术馆,全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这是间定位于社区景观的美术馆。我也看过一些与此相似的美术馆。但当我看到“大浦”时,还是惊讶于此处居然有这样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随后,我就发现,“地方·再造”是美术馆的主题,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建筑与周边的社区关系,都呈现出一种美妙来,这恰如诗人眼里的“偶然的相遇,展现了社区的可能”。
近年来,随着城市自然意识的觉醒,才生发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建设理念,社区则具体而微,其所唤起的是“社区记忆”,是可呼吸的人文景观。诚然,美术馆与社区的和谐,正是艺术赖以存在的价值。我在参观“大浦”时,看到的虽然还不是其全部内容,但从空间陈设、材料选用、建筑风格来看,初步呈现出与社区和谐共生的理念:这不仅是可居住的世界,同时也是即视的景观,或者说它消除了都市社区的“功能组合”。
华阳作为成都新风景线的一环,其所承载的社区记忆却颇为复杂,既有旧时的社区记忆,也要有新时代的需求。如今的都市规划强调“走路、观看、思考都是居住的方式”,那么,“大浦”所位于的向阳街分布着众多的食肆小馆,它们市井,然而其所带来的是人气,同时也有喧闹的一面,而艺术再造所完成的就是向阳街和其他城区的风貌。
在“大浦”游逛,或许更容易感受到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看着那点滴的生活呈现,或可理解为社区人的乡愁寄托,如果我们认同城市也有乡愁的话。艺术并不只是生活景观,其所包含的内容更为丰富多元,这就如同看似相似的社区生活,也有着复杂的一面。“大浦”所进行的展览以当代艺术为要点,凸出的新视角,从华阳出发,关照多数人的命运。当我们感叹都市文化趋向单一时,也许在社区可尝试 “自然”——这不仅是一种居住理想,也是艺术自我生发的可能性。
我理解,艺术生活在我们的日常里所占据的位置也越来越重要了。而美术馆的一种可能生活,就在于打破现有的界限,呈现出“跨界”的肌理: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可以借助于“大浦”思考我们的生活,而这所完成的即是“社区更新”,如此,“大浦”也就赋予了社区生活以全新的价值观。
(作者系成都文学院签约作家)
新闻推荐
在古代,农耕是全国重要的大事,“中国农民丰收节”的设立反映了国家对农业、农民的更为关心和重视。2017年,成都农产品加...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