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晚11点,2018俄罗斯世界杯拉开帷幕,四年一度的体育盛事,引全世界数以亿记的球迷翘首以盼,年过百岁的曹越华或许是其中的少数派之一。
他的故事,和世界杯有关,但没有大赛前的热闹和喧嚣,无论你是看过多年足球的老铁杆,还是刚刚才开始凑世界杯热闹的新球迷,都不妨碍我们一起回到1930年,看看这位百岁老人与世界杯历史一样久远的足球人生。
老年时期的曹越华依然酷爱足球
曹越华年轻时身着球服的照片
他与世界杯球龄同岁
6月14日下午,璧山一所老年养护中心里,100岁的曹越华接到了儿子的电话,除了家长里短的问候,电话那头儿子特意提醒了他,今天是世界杯的开幕日。
“真的啊,我要看!”说话已经不那么利索的曹越华有些激动,因为从上世纪80年代国内有了世界杯的电视转播后,曹越华就是每一届比赛的铁杆球迷,直到几年前,他因病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家里人才禁止他长时间看球和熬夜。
“足球是我一辈子最大的爱好。”十多年前,记者第一次见到曹越华时,他还是重庆市老年足球队的主力队员。采访当天并没有球队的比赛,但曹越华还是拿起足球,到黄桷垭老房子楼下的坝子,兴致勃勃地秀起了球技:只见他一个花式踩球动作让皮球弹起来,再用肩膀、膝盖随意地颠球取乐,随后用头将球高高顶起,回身一记抽射,皮球炮弹一般撞向身前的墙壁。这样的“玩法”,他已经练习了70多年。
曹越华1918年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父亲是教师。问及他为什么会爱上足球,老人总会略带神秘地告诉询问者:“因为爱踢毽。”
和足球爱好者奔放外向的特点不同,童年时曹越华性格内向,偏爱女孩子们的专利游戏——踢毽,似乎这和足球并没有太大关系。但不久后,他竟将踢毽玩出了门道,毽子一出,他能左右开弓、前后挑钩,一口气连续踢上几百个,就连一起玩耍的女孩们都望尘莫及。
曹越华十分痴迷于此,几乎把所有的零用钱都拿来做了毽底,逢杀鸡,他会把羽毛都搜集起来,用作毽毛的材料。当时,他并没有想到,踢毽的技术,会为他喜爱一生的运动打下基础。
12岁时,曹越华进城来到父亲教书的川东师范学校(今市文化宫)内就读附小,因为学校有足球队,他被教练选中,开始足球生涯。那时,他和大多数人一样并不知道足球为何物。直到多年以后,他才从资料中看到,当年(1930年),第一届世界杯刚刚在乌拉圭举行。
当过李惠堂的名誉弟子
““永”字牌皮球于我的记忆,就好像可乐、冰棍于80后一代一样。”小学时的足球生涯,让曹越华记忆深刻。他回忆,当时的体育老师陈代忠见他的踢毽技艺高超,认为他是个足球苗子,就让他参加了校队。校队使用的是一种叫做“永”字牌的小皮球,形状与古老的蹴鞠差不多,因为年龄小,他们一般采用7人制。
1934年,在重庆市初级中学球场,曹越华踢球的照片。
后来,曹越华进入市立初级中学(今重庆一中),成为足球校队的中锋。那时,学校在两路口现大田湾体育场的位置,球场就在现在的跳伞塔附近。上世纪30年代初,重庆沿江码头驻扎了外国军舰,那时大多数英法水兵都会踢球,于是中学校队的主要对手就是这些高鼻梁、蓝眼睛的外国军人。
“那时的足球礼仪与现在有很多不同!”曹越华在回忆录中说,足球赛开球前,双方会围成一个圆圈,一方队长喊“Three cheers”(三呼欢乐),继而举手又喊“Happy”(快乐),其他队员紧跟着振臂高呼“Play”(踢球),交替三遍,然后对方也一模一样地“回礼”。
曹越华印象最深的是和法国“福尔卡”号等外国军舰的水兵捉对厮杀。他回忆到,虽然外国水兵人高马大,中国学生很难与他们进行身体对抗。但他们动作相对笨拙,中国学生能依靠小巧、敏捷、速度快的优势进行对抗。几次比赛下来,结果居然是胜多负少。
回忆“少年得志”的场景,曹越华在回忆录中调侃地写道:“每次看到国足被欧美强队打得找不到北,我都不明白为什么,咱们其实并不比别人差!”
1936年,重庆求精中学足球队合影(前排中为曹越华)。
1935年,曹越华进入重庆求精中学,依然是学校足球队的中锋。逐渐长大的曹越华开始有了自己的偶像。
不过,那时的足球偶像不存在于“五大联赛”或巴西、意大利这样的“绿茵豪门”中,而是就在曹越华的身边。他最喜欢的球队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师“哈儿师长”范绍增组建的“四师足球队”,当时这个球队云集了全国众多球星,如著名中锋许文奎,右边锋曹秋亭等人。
曹越华常去看他们打球,对许文奎更是无比崇拜。曹越华记得,许文奎曾几次倒勾破门,为了向偶像学习,他还曾苦练过不少时间的倒勾,架势也像模像样。
1937年春,参加重庆市第一届运动会的曹越华。
1938年,曹越华考上了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抗战时复旦大学迁到重庆),投入了曾有“亚洲球王”李惠堂任名誉教练、先后获得江南八大学足球联赛冠军、中华足球运动会甲组冠军的复旦大学足球队,仍是担任中锋,算得上成了李惠堂的挂名弟子,那年他刚好20岁。
曹越华所在的复旦大学足球队,其前名誉教练“亚洲球王”李惠堂(后排右一)与队员合影
曾与史迪威将军聊足球哲学
“人类大体上有两种竞技角逐,一是野蛮的战争,一是文明的体育。”时隔多年,曹越华依然能一字不落地背出这句话,他说,这是著名将领史迪威将军亲口对他说的“足球哲学”。
1943年初,曹越华即将从复旦大学文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时期。由于盟军中印缅战区反攻的需要,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外事局来校征召英语译员,复旦大学校长吴南轩推荐他前往应聘,接到要求的第二天,他就乘坐军用飞机去了昆明。
在昆明,曹越华在设立于东郊干海子地区的炮校担任美国盟军的翻译工作,1944年7月底他突然接到命令调往缅甸。8月4日,他参加了著名的收复“密支那”的战斗。战斗胜利后,军队进行了调整,在继续向南不断推进征程中,他担任新1军新30师师部翻译室中校主任。
9月下旬的一天,曹越华随同师长唐守智会见了由军长孙立人陪同前来阵地视察的中印缅战区总司令史迪威将军,并担任翻译。正是那一次会面,他与史迪威将军有了短暂的交谈机会。
得知曹越华喜爱足球,史迪威将军说,自己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一个农场主的家庭,从小爱好体育运动, 17岁考入美国西点军事学校,荣获过优秀足球运动员的称号。但现在,他处于战争当中,相同的是,战争与足球都是智慧较量、力量对比,但不同的是战争以人的生命为代价进行运作!眼前,就是要学会在战争中“运球”,去争取“破门”的胜利。曹越华被史迪威将军这段对战争和足球哲学理解所折服,这一席话留在了他一生的记忆中。
直到2005年,曹越华还与来重庆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暨学术研讨会”的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依斯特布鲁克先生一起,续了这一段的“足球知音”历史之缘。
2005年,曹越华与史迪威将军外孙约翰·依斯特布罗克先生相聚,用英文与他交谈了一个多小时,续了60年前与他外公十分珍贵的历史之缘。
80多岁还能过人射门
抗战结束后,曹越华重回重庆,又回到了他喜爱的球场。1946年,他加盟了由宋庆龄筹建,后来囊括了很多山城足坛精英的东平足球队。他的队友中包括了有着“陪都钢门”之称,后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足球队第一任守门员的鄂伯尔。
1946年东平足球队(前排右二为曹越华)
1952年,曹越华作为重庆市足球代表队的队员参加了迎战八一足球队的巡回赛,1955年又参加在武汉举行的全国足球锦标赛,1958年参加了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第二届运动会。当时,曹越华已接近40岁“高龄”,而正是在此时期,他获得了“国家二级足球运动员”的称号。
时跨40年,1986年重庆“东平”足球队合影(前排右3为曹越华)。
80年代初期,曹越华把足球踢进了“银发时代”。当年“东平”的伙伴组织了重庆老年红旗足球队(后来改为重庆市老年足球队),主要与重庆各学校的学生足球队和女子足球队交锋。1984年四川省女子足球队参加全国大连赛区六战六捷夺冠后,主教练姚明福(原国家足球队主力队员姚夏父亲)曾致专函对重庆市老年足球队“不顾严寒酷暑与姑娘们陪练、使她们技术提高很快”表示感谢。
80年代中期开始,曹越华和老年足球队提出筹办中国老年足球比赛,促成了1988年举行的第一届中国足球元老赛,20年来该赛事规模越来越大,到今天成为举办近20届的中国友好城市老年足球邀请赛。曹越华随后参加了首届成都“劲松杯”、1989年昆明“康乐杯”、1991年重庆“嘉陵杯”等多次比赛。1992年和2000年他还分别两次参加“太安杯”、“恒生杯”老年足球比赛,均随队取得第二、三名的好成绩,在参赛的20支老年队伍中,重庆市老年足球队是平均年龄(均在70岁以上)最老的一支。
进入21世纪后,年过八旬的曹越华仍然始终不渝地“厮守”着几十年来形影不离的足球,每周周二、周四,是重庆市老年足球队长期固定的训练、比赛时间。曹越华虽家住南山黄桷垭,但他仍往来如故。每一次训练,压腿、踢挑、颠球、射门,甚至带球过人依然是驾轻就熟的路子。
老年时期的曹越华依然酷爱足球
1999年,中央电视台主办的《足球之夜》杂志对曹越华作了这样的评价:“常有豪气干云的球迷,声称是“超级铁杆”、“绝对资深”,其实他们还嫩,因为他们没有见过曹越华,一个81岁高龄还驰骋在绿茵场上带球踢过千年的世纪球迷。”
90岁高龄以后,因为身体原因,曹越华下场打球的机会越来越少,但每逢国内国外的大型足球比赛,曹越华却依然像年轻人一样,守在电视机前观赛呐喊。
“父亲或许已经没法再完整地看完一场球赛。”儿子曹庞沛说,父亲之所以高寿,和踢球有莫大的关系,拿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生命在于运动”。不过,今年父亲已是年过期颐的老人,毕竟岁月不饶人,今天的“球赛预告”,也许曹庞沛很快就会忘记,但作为儿子必须要把这个消息告诉父亲,因为,这是他一辈子的爱好。
“几点开始,在哪个国家打球?”听到足球,曹越华依然精神头十足,格外的兴奋。
(原标题:重庆百岁老人球龄与世界杯同岁,曾是李惠堂名誉弟子)
新闻推荐
9个院落,200多人,200多道拿手菜 社区百家宴 邻里庆端午
6月14日当天,百家宴现场很热闹你做了土豆烧牛肉、清炖排骨,我带来银耳羹,她端来鹌鹑蛋、新鲜毛肚和西兰花精心烹调的“...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