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传统佳节——端午节越来越近,位于金牛区驷马桥街道的成都“粽子一条街”马鞍东路早已是人声鼎沸、粽子飘香。这条街上的店铺、面馆、杂货铺、驾校……不论平时经营什么项目,在端午节到来的日子里,都变成了清一色的粽子店,整条街都是堆积如山的粽子。在马鞍东路上,你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数目繁多的粽子摊十有八九都是以“婆婆”命名的,马婆婆、李婆婆、洪婆婆……
马鞍东路附近的居民都知道,这里卖粽子的商铺,90%都是婆婆们的徒弟。一到端午节前后,这里沿街全是粽子摊,到马鞍东路买粽子也成为成都人的习惯。从马鞍路出去的老街坊,端午这两天,也一定会回来看看,买粽子、聊聊天。火爆成都30多年,“粽子一条街”在婆婆们的带领下,始终坚持手工制作,今年这里的商家们还携手成立了“手工粽子协会”,与社区党员志愿者队伍开展志愿巡查,对商户的违规经营行为及时劝导和制止,共同维护经营秩序。
包了几十年粽子
这个婆婆说她包的是情怀
在一家名叫“洪婆婆香粽”的摊位前,高凤鸣正埋头包着粽子,粽叶在她手中跳跃,细细的麻绳在其中穿梭,拿粽叶、填糯米、扎麻绳,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动作娴熟得如同穿针引线一般,很快,一个饱满、有棱有角的粽子便跃然手掌之间。就在前一天,马鞍东路社区举办的端午民俗文化活动中,记者还见到忙里偷闲参加包粽比赛的她,因为包得又好又快,不掉米不露馅,她带领小组成员获得冠军,这是她第三次获得冠军了。
谈起包粽子快的秘诀,高凤鸣说,关键是要找好角度,其次是要熟练,熟才能生巧,年过六旬的她已在“粽子一条街”上包了20年粽子。坐拥“粽子一条街”的马鞍东路社区,每年都要举办端午节民俗文化活动。在今年的活动中,穿着古装的社区居民还带领大家缝艾叶香包、撮五色绳手链,用雄黄酒为孩子们画额,活动现场沉浸在浓浓的端午氛围中。
“粽叶要洗三遍,保证干净卫生。”70多岁的洪婆婆,包了几十年的粽子,指关节都有些变形,由于年岁渐高,她现在都不怎么包粽子,业务交给儿孙打理,但是每年端午节,都还是要到摊前坐镇把好质量关,谈起今年的粽子生意,她满脸都是笑容,“现在每天销售上万个,上一周有一天还卖出了3万多个,因为有家大企业给员工订购端午节礼物。”谈起自己的粽子情怀,洪婆婆说,她喜欢包粽子,通过包粽子、卖粽子,养大了儿女,“我认为包粽子,就是包裹情怀,一千个粽子就有一千种希望、一千个祝愿,那是流水线上粽子永远不可替代的幸福滋味。”说着,她拿起两张粽叶将其重叠,卷一个圈,妙手一抄,馅料均匀地散落于圆圈之中,两手再一折,用麻绳一捆,一个有棱有角的香粽就亮相登场了。
成立手工粽子协会
社区党员志愿者协助管理
不足600米长的小街支满了粽子摊位,家家户户现包现煮,整条街上粽香四溢,满满都是端午节的味道。为满足现在吃货们挑剔的味蕾,商户们年年都会研究出一些新口味的粽子,秘制八宝、豌豆腊肉、红烧扣肉应有尽有,每种粽子都用不同颜色的线区分开,方便来往的顾客挑选。今年,商家又创新出很多口味——菠萝味、芽菜味、鲍鱼馅、干贝馅、水晶粽子等。
在“粽子一条街”摩肩接踵的人流中,记者看到正忙着维护秩序的“粽情粽义·手工粽子协会”会长兼志愿者张跃书,他身穿手工粽子协会标志性的橘黄色T恤,上面印有手工粽协会字样和粽子漫画。张跃书告诉记者,手工粽子协会是上个月才刚刚成立的,目的在于鼓励商家在保留手工制作传统味道的同时,更在粽子食材选用、制作过程、环保卫生方面做到透明制作、诚信经营。首批协会成员包括数十家长期经营户,金牛区驷马桥街道办事处还联合驷马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对马鞍东路“粽子一条街”食品安全隐患、出摊占道等违法经营进行整治。
在马鞍东路,任何一个老街坊都能讲述出4个婆婆开创“粽子一条街”的动人传说。上世纪80年代,居住在马鞍东路的李太婆,把自己包的粽子拿到院坝门口和附近的曹家巷农贸市场卖,受她的启发,“马婆婆”周启玉拉着“梅婆婆”叶新芳和“任婆婆”张兴碧筹划起粽子生意。正是那年开始,端午时节,成都马鞍东路的“婆婆粽”开始有了名声。如今,4个婆婆中,只有93岁的马婆婆健在,但制作手工粽的技术早已代代传承,开枝散叶,使这条街道以清香滑糯的粽子而受到成都人的喜爱。连续30多年,每年火爆近一个月。
“过去有品牌商家在这里卖成品粽子,今后将尽量减少,我们要把这条街打造成手工粽子一条街,做成成都街道亮点。”张跃书说,在“粽子一条街”婆婆们的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每到端午前后,马鞍东路上,都有许多双手在不间断地忙碌着,这是一种谋生的技能,更是对端午文化的一种传承。
本报记者 赵一 摄影 谢明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晓鸥)日前,美团火车票在成都宣布,向川渝地区启动“6月首单9折”的专属优惠。6月30日前,美团App“火车票”频道将...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