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故事“安放”乡愁,用文化凝聚社区——
□本报记者张明海
摊开一张长卷,上世纪50年代九眼桥两侧的繁华景象跃然纸上。6月5日上午10时,成都市锦江区水井坊社区的乡愁故事馆内,75岁的居民龚素清向记者介绍手绘长卷的创作过程。
水井坊社区,是元、明、清三代川酒老烧坊遗址所在地。“这里不光有‘世界上最古老的酿酒作坊\’,还有成都的历史地标九眼桥,这些都是老成都文化记忆的代表。”水井坊社区党委书记王怡介绍。
5月,水井坊社区成都市“两拆一增”行动中,利用新增的社区公共空间建起乡愁故事馆,将居民们的乡愁“放”进一个个有人情味的故事里。
老成都记忆的“社区橱窗”
故事馆所在地原本是个靠近酒吧一条街的停车场。因不堪其扰,附近居民经常投诉。后来,4200余名居民提出停车场改建为小游园。今年春节后不久,占地3278平方米的小游园与80多平方米的一处社区公共空间与居民见面。
这处空间怎么用?讨论中,乡愁故事馆的构想浮出水面。王怡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故事馆可以记录我们共同的故事和情感。”
走进故事馆,如同走进老成都“橱窗”:上百件物品依次陈列,绘画作品、老照片、老物件……上世纪50年代成都水井街、双槐树街、金泉街、星桥街、九眼桥等景象鲜活呈现,勾勒出居民们对过去的水井坊乃至对老成都的记忆。
这些“成都记忆”,是50多名社区居民文化志愿者团队以口述历史为基础,对社区历史文化、民间艺术、个人故事等进行挖掘、走访、收集、整理得来的。
负责乡愁故事馆日常运营的是锦江区自发生长的社会组织——爱有戏社区发展中心。中心理事长杨海平认为,随着城市的发展,水井坊社区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因此社区传统文化的保护显得更为重要,“这能让外来居民迅速地了解本地历史文化,融入到社区中,增强社区认同感和归宿感,从而参与推动社区的发展和治理。”
故事里的社区“新乡愁”
乡愁故事馆不光挖掘老成都记忆,还呈现了许多因社会治理而涌现出的“新乡愁”。
乡愁故事馆的展品中,有一大批是社区居民自发捐出来的。古孃孃心心念念摆钟、肖爷爷的象棋、义仓一勺米……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一个社区居民的故事。
因家境贫困,80多岁的肖青云是社区长期的帮扶对象。听说征集老物件,他翻箱倒柜地找出了一盒象棋,捐赠给乡愁故事馆,表达对社区的感恩之情。
而义仓一勺米,是志愿者组织小朋友挨家挨户敲开社区居民的门募捐得来的。“一家只捐赠一勺米。把这样的‘百家饭\’送到贫困居民家中或用到社区集体活动中,既激发了社区的凝聚力,又推动慈善活动的开展。”乡愁故事馆负责人曾丽娟说。
“社区是城市文化的窗口,我们要努力让天府文化在市民生活中扎下根来,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扎下根来。这样这个城市就有了根,居民们就有了共同的精神家园。”锦江区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
“社区长”说
水井坊社区党委书记王怡
乡愁故事馆不是一个简单的开放物理空间。引入社会组织,乡愁故事馆以社区营造为核心,以“故事”为抓手,以“乡愁”为纽带,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同时,通过故事馆这一平台及其开展的活动,社区居民的凝聚力也得以增强,社会治理渠道和方式也更多元化。下一步,我们还将开发“线上故事馆”,为社区居民等提供线上、线下全方位的精神文化服务。
新闻推荐
早报讯(记者周琴)6月5日,天府早报记者从省交通厅高速公路管理局获悉,2018年6月8日至2018年6月30日G4202成都市第二绕城高...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