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月
●1953年建成人民广场后,东西两条人民路以广场为界,成为当年成都市中心的主干道。
●1960年,西北中学被树为全国的“红旗学校”。
●1971年,御河以“人防工程”的名义,被筑成地下防空洞。
●上世纪70年代,成都浴室开业,缓解了少城和西御河片区居民的“冬浴难”。
广场西侧的主干道
童年的印象中,人民南路广场连同两侧的人民东路和人民西路,好像一架“飞机”——横亘广场北端的皇城是机头上的螺旋桨;两侧的干道俨若左右机翼,人民南路便是长长的机身了。
作为中心广场西侧的主干道,人民西路是新成都的建设成果。它的前身却要追溯到清代,其时,明蜀王遗下的皇城乃贡院所在。观阅清光绪五年(1879年)绘制的成都地图,可清楚地看到,贡院南大门外(今天府广场观礼台位置)东西两侧沿墙垣各有一条街道,东边的名东辕门街,西边的称西辕门街。
1953年,皇城(时为成都市人民政府驻地)南大门前面的三桥正街、三桥南街被拆除,改建为初期的人民广场(人民南路建成后称人民南路广场)。广场两侧的东辕门街和西辕门街亦随之扩建,分别改名人民东路和人民西路。从此,东西两条人民路以广场为界,成为当年成都市中心的主干道。
1956年,两幢苏式建筑风格的办公大楼在广场东西两侧分别落成,位于人民西路的那幢成为市人民政府(时称成都市人民委员会)办公楼,至1968年以前,市民都习惯称之为“市人委大楼”。当年,大楼红白相间的墙体,装饰的浮雕,乳白的窗棂,二层外凸的阳台,在街边梧桐绿荫的映衬下,端庄大气,引人注目,被视为成都的地标性建筑。如今,这幢见证了新成都建设和发展历程的大楼,已列为成都市首批历史建筑之一受到保护。
从北方迁来的著名中学
人民西路南侧,隔着窄窄的小河街,人民西路小学和西北中学比邻相望。西北中学是成都市唯一从北方迁来的中学,其前身是1928年始建于北平的“北平清真中学”。1938年在当时的西辕门街开办的“私立成都西北中学校”,首任校长是韩怡民。1939年初,为避日本军机轰炸,学校迁至西郊土桥办学,西辕门街上的校舍在当年秋天被日机完全炸毁。1946年学校从土桥迁回西辕门街。新中国成立后迁往与西辕门街相交的小河街修建新校;后又将大门开在新建的人民西路上,坐南朝北,面对御河。由于教学质量较高,该校至今一直跻身成都著名中学之列。1960年,西北中学首届高中生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升学率名列全川第一,被树为全国的“红旗学校”。
1972年春,我所在班级整体升入西北中学初70级学习,有幸成为“西北学子”。从初中到高中,在校三年。最难忘的是进校当年,我被选入西北中学代表队,参加了成都市第四届运动会开幕式大型团体操表演。这次特殊经历,能与西北中学紧密相连,我深感荣幸。
御河变成防空洞
御河曾经犹如碧绿绸带呈U形抱绕皇城,一头面向人民东路,一端正对人民西路,岸柳成荫,河鱼畅游。上世纪50年代,亦有木舟泛波,载客畅游。1971年春,绕流皇城数百载的御河水枯鱼尽,以“人防工程”的名义,被筑成地下防空洞。继而又“平战结合”,变身御河地下商场。由于离家很近,学校隔街相望,地下商场便成了我课余常来之处。刚开张那段时间,总喜欢从人民西路下去,顺河道而行,穿越长约3公里的商场,再从人民东路上来。兴之所致,路不嫌其长,人不嫌其劳,反倒觉得新鲜刺激。
由河道变地道,由防空改经商,商场因此很“另类”:空间低到让人有些压抑;由水泥墙隔出的厢室,原本用于战时人们躲避空袭,而平时安上柜台货架,摆上各色商品,便成了经营场地。走在通道上,打望厢室,那一个个在隔墙上留出的门洞,俨然一间间店铺的门面。不过,囿于当年物质条件,墙面全靠白石膏“美容”,石膏水的气味夹杂着地下湿润的潮气,弥漫在低矮的空间;天花板就是预制板,同样靠石膏“遮丑”,上面安装着条棍形日光灯,虽简朴但实用;水泥地面更是不加装饰。同是地下工程,今天的地铁车站堪称豪华了。
即便如此,御河地下商场仍可算当年人民西路上的观光去处,甚至还有外宾前往。大约1973年早春,阿尔巴尼亚一个代表团访问成都并参观御河地下商场。那时的成都,外宾难得一见,消息传开,商场人民西路出口处,里三层外三层挤满了围观者,我亦在其中。大家都热切希望能见到“真正”的外国人。冒着料峭春寒等待多时,阿尔巴尼亚外宾终于现身,走出了商场。夹道以待的人们,顿时掌声相迎。我平生第一次亲眼见到了稀罕的外国人,竟有几分激动。
由于当年防潮除湿设备的限制,不少商品在地下难以久陈,御河地下商场短暂开业后便关门大吉。到1981年,装修条件有了改善,成都市劳动服务公司方在御河地下商场东段开办了大集体性质的御河青年商场,全长仅540米,约为原来的五分之一,规模大大缩减。
成都浴室解冬愁
在天然气尚未进入寻常百姓家的年代,“洗澡难”一直困扰着人们。每到凛冽的冬日,成都为数不多的公共浴室常常人满为患,长时间排队等候已成惯例。附近西御街的健康浴室,多年来都是我冬日沐浴的首选。不过,御河地下商场开业后,相关部门又在人民西路进出口的左侧修建了成都浴室,此处离我家更近,理所当然地成了我的最爱。这家建成于上世纪70年代的大型公共浴室,历史虽远不及1924年就开张的健康浴室,却有着“后发优势”。不仅有大池及淋浴,盆浴就有单间和普通之别;休息厅面积宽敞,布置美观,沙发、躺椅配备齐全。为方便顾客,还出售集体票和定时票。成都浴室的开业,不但缓解了城西少城和西御河片区居民的“冬浴难”,也较大程度减轻了健康浴室的压力。
每逢冬浴,为避免排队久等,我总爱冒着晨寒,在浴室早上六点半营业之前就赶到那里守候。待浴室开门便冲将进去,不蹲盆堂,也不泡大池,购票后直奔淋浴,自认为这样最卫生。1982年某个冬夜,胃中突感不适,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折腾中一看手表,已近凌晨4点,索性不睡了。瞪着眼睛挨到清晨6点,翻身爬起,抓起换洗衣物和毛巾直奔人民西路,浴室正好开门。一番冲淋,蒸汽缭绕间,通体舒畅,胃里也平和了许多。神清气爽回家转,还喝了一大碗白米稀饭。
上世纪90年代,市民沐浴条件大大改善,人民西路也因城市建设变了模样,成都浴室就此迁移不存。
新闻推荐
“隔壁的虾好难吃”“隔壁的更难吃!”两店挂横幅“互怼” 原来都是玩“套路”
左边店称:“隔壁虾季好难吃”!右边店不留情说:“隔壁虾蟹盛宴更难吃”。图片来源:《成都商报》炎炎夏日,小龙虾店的生意很是火...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