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西南经济中心“益支独秀”成都为何无愧于“码商之城”?

来源:华西都市报 2018-05-21 04:17   https://www.yybnet.net/

西南经济中心“益支独秀” 成都,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不仅有着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还有自古以来的繁荣商业。

西晋词赋家左思曾在《蜀都赋》中赞美成都高大华丽的建筑、繁荣的经济:“金城石郭,兼匝中区,既丽且崇,实号成都……列隧百重,罗肆巨千,贿货山积,纤丽星繁。”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位列全国四大名城,时有“扬一益二”之美谈。直到北宋,成都经济文化的鼎兴催生了专门的蚕市、花市、药市,为了交易更加便利,成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时至今日,“成都”作为城市地名,其二字从来没有变更过。但近40年来,发扬光大的是成都人在经济生活中的积极与活跃;到了近20年来,斗转星移的是成都依旧不断迭代的交易方式和经济形态……

沿袭

小商小贩也能创造商业神话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谈到成都的商业,避不开的是位于锦江区的春熙路。从1924年兴建至今,春熙路见证着成都商业的变迁。

在经济所有制性质剧烈变革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春熙路则迎来了鸡毛换糖敢于吃螃蟹的小商贩的高光时刻。在街边定下一个摊位,卖服装、日化;每天从批发市场进货,傍晚开始营业,深夜收摊:春熙路、提督街、青年路等商业街区由个体商户自发形成的夜市,以“物美价廉”著称,也创造了“杨百万”“红旗商场”等一段段商业神话。

在老成都的记忆中,“杨百万”(杨义安)就是第一代下海的个体户中最具活力的一个。当时,年逾花甲后正好遇上改革潮涌的“杨百万”携子在青年路开始摆摊创业,靠着风靡成都的新型尼龙蚊帐,获得了“中国蚊帐王”的美称。上世纪90年代初,杨祖伟又创办了狮子楼火锅大酒店,把流行于成都街头的“麻辣烫”送上大雅之堂,如今已成“老字号”。

那时候,活跃在成都的不只是行商,从国营商店里走出来的坐贾,也不乏成功者。

从1972年分配到成都红旗商场成为一名普通员工,到1996年主动求变开起直销商场第一分场并主持改制成立红旗连锁,积极应对外来零售巨头冲击,再到带领红旗开中型超市、24小时便利店,并在2012年打造出中国A股市场“便利连锁超市第一股”……红旗连锁掌门人曹世如,也是40多年来成都商贸业发展历程中的一名重要见证者。

在这座古老的商业大都会,成都人“喜为人先、乐容天下、进退自如、浮沉自安”的文化性格孕育了独具特色的商业氛围。随着“蓉漂”“创业之城,创新之都”的名号不断打响,在锐意进取、认真品味生活的新老成都人的共同建设下,这座城市聚合的商业形态也越来越多,也有更多的创业者投身于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意中,创造着属于这一代人的商业神话。

传承

码上消费催生“码商”之城

“唐藩镇之盛,惟扬益二州,号天下繁侈。”成都之外,“江淮之间,广陵大镇,富甲天下”。在距离扬州不到300公里的杭州,十几年前也经历了一场商业巨变。

1999年成立的阿里巴巴公司推出了第三方支付工具“支付宝”,通过“担保交易模式”解决了消费者对网上交易的信任问题。

如今,当支付宝早从用早期的交易资金担保平台,逐渐成长为连接无数中国消费者和商家的科技金融平台。然而,据马云回忆,在互联网刚刚起步时,社会对互联网不信任让阿里巴巴举步维艰。人们问得最多的就是,互联网到底能做什么。现在,相信每一个人都能回答:互联网是连接世界的一个工具,把人和人之间连接起来。

在后互联网时代,线上的商业巨头纷纷走到线下,跟随着他们的小微经营者也乘着这股风口一路积极拥抱线上。实体零售和万能网购“结梁子”已是陈年旧事。对他们来说,把自己的生意同现代商业逻辑联系起来的不再是摆摊、开店,或是注册一个淘宝店成为网商;在店门口、菜单边贴上一个二维码,就可以成为站在商业浪尖上的人。从网商到“码商”,变化的是媒介形态,不变的是其作为连接世界工具的本质。

在互联网信息时代数字经济过程中,人交互的频率最高,其中就包括商业生活中的支付:从物与物的换到货币的诞生,从中介组织到现在中间化的平台,再到未来的人越来越多地与外界产生交互。人们的交易从每月每旬一次的集市,到每天一次的夜市,再到随时可去购买服务的商场,如今已是24小时不间断地经贸往来,是工具的便利,改变了人们的交易方式。

在最前沿的交易工具中,二维码是线下商家数字化经营的开始。

在5月18日评出的“成都十大优秀码商”中,餐饮、零售、制衣、影楼这些遍布大街小巷的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商家们,无不踏着科技的浪潮积极拥抱着最先进的支付方式,感受着最前沿的经济形态。

从“扬一益二”到“益支独秀”,成都码商们携手共建起的正是一座“码商”之城。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欧阳宏宇

新闻推荐

“时间工匠”赵杏文研发中国人自己的铯原子钟 成都制造守住“北京时间”

研发中国人自己的铯原子钟成都制造守住“北京时间”赵杏文在工作岗位上。人|物|名|片赵杏文雕刻时间的人赵杏文,...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西南经济中心“益支独秀”成都为何无愧于“码商之城”?)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