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傍晚,伴着凉爽的河风,市民郭广兴与妻子梁沁携手沿着金牛区四斗渠迎宾大道段,开始了一天中最惬意最放松的散步时光,“通过黑臭水体治理,我们彻底‘告别\’了家门口的臭水沟。”金牛区四斗渠迎宾大道段的治理成效,正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成都重拳治水的一个缩影。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重拳治水,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水共治”。
为了让碧水清流常与市民为邻,成都一直全力以赴。市委十三届二次全会提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全民共治、源头防治,深入实施“三治一增”,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用最严格的制度、最坚决的举措保护好绿色家园,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治水是生态文明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践行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是描绘美丽中国画卷中的重要一笔,在成都受到高度重视。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成都在变中求新、变中求进、变中突破,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工作、实施“成都治水十条”,全力推进重拳治水,“水润天府”胜景正逐步呈现。
水质越来越好
已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53段黑臭水体综合治理
“去年底的一组数据,为我们今年的治水工作提劲鼓气。”看着水质已全面达标的河渠,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了这样一组数据。截至去年11月,岷江、沱江成都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达到67.3%。岷江内江黄龙溪出境断面氨氮、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15.6%、21.6%,水质由劣Ⅴ类改善为Ⅴ类;岷江外江岳店子出境断面总磷浓度同比下降11.3%,水质由Ⅳ类改善为Ⅲ类;沱江宏缘断面氨氮、总磷浓度同比分别下降34.4%、21.4%,水质由Ⅴ类改善为Ⅳ类;中心城区、各区(市)县城市、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达标率分别为100%、100%、98.2%。
那么,这组数据是如何实现的?据了解,成都有序推进黑臭水体综合治理,去年底城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治理工程措施基本完成,治理下河排水口719个。目前,已全面完成城市建成区53段144.6公里黑臭水体综合治理。
今年以来,水环境行政执法保障力度进一步增强。成都开展畜禽养殖及屠宰行业专项治理,有序调迁或关闭1755家禁养区养殖场,整治3467家适养区养殖场;规范整治洗车场、餐饮店、农贸市场、搅拌站、农家乐等污染源9334家、“散乱污”工业企业14148家。
同时,成都强化河湖水域岸线管理保护,编制完成《成都市蓝线规划》,启动新一轮河道防洪专项规划编制工作,严把涉河工程项目审批关和实施关。拆除湿地、河道、湖泊沿线违法建设共82处约5.9万平方米,坚决清理整治非法采砂、采矿、围垦、侵占水域岸线等违法活动,规范整治洗砂场123个。
模式越来越新
成都已配置四级河长10932人
“作为基层河长,我们要对自己负责的河道开展定期巡查,每周至少一次,而我们办公室距离河道比较近,所以每天都要巡一次河,这样才放心。”日前,梁琴和往常一样沿着负责的河段步行。
翻开梁琴手中的“河长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每次巡查情况。巡查起止时间、巡查人员、巡查路线、发现的问题等都写得清楚明晰。
据了解,自全面实行“河长制”以来,成都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原则,构建了覆盖市、县、乡、村的“三级党政领导、四级河长管理”的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党委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统筹协调、督促指导、检查考核、失职追责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全市江河湖库治理与管护,推动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网体系建设、防洪能力提升、行政执法监管,保障供水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
目前,成都配置四级河长10932人,河道警长214人,设置河长公示牌8426个,构建完善全市235条三级以上支流、294座湖库的江河湖库名录体系。建立健全以《全面实行河长制管理实施意见》为核心的“1+10”制度体系。2017年以来,全市各级河长巡河70.13万人次。市、县、乡三级“河长制”管理工作顺利通过验收考核。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正全力推进智慧水务建设,构建河长信息平台。据介绍, 成都依托“互联网+”模式,开设门户网站,将河湖数据、河长档案、巡河信息、管理制度等情况纳入信息管理平台,实行“一键化”管理。
措施越来越严
“成都治水十条”强化三水共治
“治理之后,杨泗堰的水环境确实变得越来越好了,再也闻不到臭味了,在我们老百姓眼里,治理不仅让河道美观了,更发挥了实际的效用,这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工程。”家住杨泗堰旁的市民刘庆明见证了家门口这条河流在整治后重新焕发生机的全过程。市民深切的体会,由衷的点赞便是对成都治水效果最实在的体现。
去年夏天,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实施“成都治水十条”推进重拳治水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成都治水十条”)。作为成都现行治水政策的加强升级版,“成都治水十条”强化三水共治,致力解决十类问题,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构筑水生态文明、保障水生态安全的坚定决心。
“成都治水十条”出台后,全市通过黑臭水体治理、“小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等措施,正持续改善着岷江、沱江流域成都段水质,朝着实现“清水、护岸、净水、保水”目标奋力前行。
记者了解到,目前,市水务局牵头承担的各项治理工作正有序推进。全市共建成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242座,总规模357.6万吨/日,污水管道5973公里。加快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出水标准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75万吨/日,补充河道环境用水35万吨/日。二是污水处理设施基础建设有序推进。2017年以来,全市新增污水处理能力约25万吨/日,新建污水管网约300公里;改造老旧和合流制污水管网约90公里,中心城区已完成雨污分流项目79个。
项目越来越快
锦江水生态治理截污清淤预计本月底完成
锦江水生态治理项目正式启动后,该项目目前进展如何?记者在锦江复地金融岛周边及下游段看到,河道清淤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推进。正在河道浅滩作业的水陆两用挖掘机“大显身手”,快准稳地挖出河道中的淤泥。与此同时,在水中的环保挖泥清淤船正深入河道底部,吸起水底沉积物,通过密闭管线将泥浆输送到附近的沉淀池内……而这正是锦江水生态治理各项目一线落实工作的生动缩影。
锦江水生态治理的清淤工程目前具体落实到了哪一步?“中心城区段涉及清水河、府河、南河共9段区域,总长度9.4公里,总方量约5.1万方,已基本完成施工作业任务,现正进行收尾及验收工作。”据相关负责人介绍,锦江水生态治理清淤工程预计今年5月底完工。
记者从市水务局获悉,目前成都正持续聚力锦江水生态治理,深入实施截污、清淤等工作,全面推进锦江下河口排污、黑臭水体及重点区域污水等治理工作,将于5月底前完成锦江干流和重点支流截污、清淤。截至目前,完成下河排污口治理404个,完成率83.47%;完成黑臭水体治理94段,完成率82.46%;完成清淤87.06万立方米、完成率98.94%;规范整治“散乱污”企业、洗车场、农贸市场848家,完成率95.9%。
本报记者 胡清
市民声音
居住环境变好了
“围机沟修深修宽后,基本消除了周边居民的防洪隐患,同时,沟两边引发污染的直排式厕所被取缔了,水污染治理得好,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我们周围居民的居住环境。”家住三河社区十二组的村民廖建茹对身边的水环境治理赞不绝口。
新闻推荐
成都市花园国际小学五年级5班曾子艺今天下午,教室里,语文一单元活动——赛马大会正热热闹闹地举行着。我的目光像...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