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用四川话“接单”,交响乐团演奏出旖旎的《湘江情》。4月13日下午,一场名为“音乐地图课堂(成都站):狂飙年代——古典主义时期”的分享会在成都举行,来自上海交响乐团和成都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给乐迷们带来了一堂略带川味的古典音乐普及课。这是“音乐地图课堂”首度来成都,分享会现场被近300名观众挤得满满当当。□本报记者文莎
沉浸式体验,乐迷也能“玩转”古典音乐
古典音乐常常给人“高冷”的印象,但主讲人韩斌一上场,不按套路出牌,而是用戏剧表演的形式演绎了“莫扎特之死”广为流传的版本——“黑衣人谋杀说”。当“莫扎特”用四川话“接单”《安魂曲》邀约时,台下“入戏”的观众马上用四川话提醒“莫扎特”要小心。
认声部游戏中,3名观众在韩斌的引导下,抱着1:1纸质乐器去“找座”,在亲身实践中将交响乐团中各乐器、乐手所处位置摸了个门清。还有“音乐的色彩”游戏互动环节中,每一位现场的观众都成了整场演出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台上3位乐手手拿二胡、长笛、唢呐,即兴演奏一段音乐,观众们从手里红色、蓝色、白色、黑色四种颜色的卡纸里选出一张,亮出自己心中对乐曲的“情感颜色”。
观众最踊跃环节是“客串指挥”,在成都交响乐团指挥林木森的指导下,有深谙乐理的资深乐迷瞬间进入角色,卡准节奏,指挥得有模有样。也有欠缺节奏感的观众,指挥棒每一挥都在两个节拍之间,但是乐团也很“配合”卖力表演“乱弹”。
让首度踏入古典乐大门的观众惊讶的是,当随口就能哼唱的《不想长大》刚开了个头,却变为古典乐浩瀚又不乏细腻的曲风。观众席里窃窃私语,“真厉害,他们居然能把流行歌曲改编成古典音乐,听起来果然质感不一样。”但很快就有懂行的资深乐迷来纠正:“《不想长大》就是改编了200多年前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
短短75分钟的时间里,“音乐地图课堂”以兼顾趣味和系统性的课程内容,让观众在沉浸式的体验中对古典乐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主动出击,拉近观众与艺术家的距离
“音乐地图课堂”是“中国艺术扩展计划”活动之一,由著名指挥家余隆发起,联合“亚洲历史最为悠久的交响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共同创办,旨在拉近艺术家与普通观众的距离。自2017年4月启动以来,“音乐地图课堂”已经先后在上海、广州、青岛、乌鲁木齐、昆明这5座城市举办,成都是第六站。上海交响乐团团长周平说,“当下的交响乐人就应该主动‘出击\’,跨出自身领域展开广泛沟通,把我们的音乐带给不同世界的人。”
成都交响乐团副团长王大章早就瞄准“音乐地图课堂”,并积极促成双方合作。他表示,近年来,致力于古典乐普及的成都交响乐团,进学校、下社区,脚步虽密集却始终找不到能瞬间击中当下观众的“突破口”。而“音乐地图课堂”最大的魅力在于深入浅出,把古典音乐中看似艰深难懂的观演礼仪、乐器乐理、音乐类型等知识点,用“脱口秀”的语言形式打破形式的壁垒,渐进式地引领人们,消除对古典音乐的隔阂、培养聆听兴趣和习惯,也有利于培植更多古典音乐受众。
初次接触到“音乐地图课堂”这种表演形式时,成都交响乐团的乐手们既觉得新鲜,也有些怯场。好在,经过上海交响乐团乐手们的示范和指导,成都乐手们也渐渐适应了“演奏带入表演情绪”。
王大章说,“让成都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参与‘音乐地图课堂\’,就是希望能通过实践‘拷贝\’下这样的模式,未来能将这样生动的形式带到我们的音乐普及中。”
新闻推荐
全国文联代表团看成华:激发文艺创作者灵感“文旅成华”发展受瞩目
全国文联代表团在东郊记忆参观书画展。4月19日下午,来蓉参加2018年全国文联组联工作会的代表团一行170人赴成都市东郊记忆,开启了在成都的“天府成都·文旅成华”参观之旅。作为成都市成华...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