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期
本专栏由刘松山医生每周四发文
刘松山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 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四川省拔尖中医师
常常面临这样的困惑:生病了,该看中医还是看西医呢?中医似乎代表古老、传统,西医代表先进、潮流。其实,生老病死的问题上,中西医都兢兢业业地工作,它们都有各自的优势和短板。无论普通病还是疑难病,中西医结合的诊疗模式,往往获益更大。
■主流趋势:西药+中药
中医和西医一直在互相学习,现代中医在学习、运用西医的现代诊疗技术:CT、核磁共振、彩超、抽血化验检查,实施抗感染、放化疗、输血支持等治疗。西医近年来也开始提倡个体化、精准化治疗理念,与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异曲同工。同时,西医大夫大量使用中成药(中药成方制剂)治病的情况很普遍,也会建议难治复发性疾病进行中药治疗,西药+中药的模式逐步深入人心。
■临床应用,各有困惑
古代对糖尿病、高血压、白血病、肿瘤等没有认识,现代的中医就需要学习相应的诊疗方法。而西医在诊治急重疑难病症时也发现,病情缓解稳定后,康复痊愈仍然路漫漫,而针灸康复理疗、中医辨证用药治疗有其价值。当中医辨证为湿邪、淤血、寒邪、热毒等病因时,通过化湿、活血、散寒、清热等治疗病情会得到改善,而西医没有这方面的认识和药物功效,面对这些问题就束手无策了。实际上,单纯的西医和中医,都难以完全而只能部分解决各自领域的疾病问题。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中西医的理论体系各异,但追求康复的目标是一致的。时代变迁,会诞生新的疾病谱和新的医学难题,西医、中医都需要不断创新、研究对策。
寸与尺的配合,才能量体裁衣。中西医互补才能优势叠加、扬长避短,达到增效减毒、突破各自局限的结果。例如,化疗对血液肿瘤细胞的攻击,导致骨髓抑制、肝肾和胃肠损伤;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常规西药,肝毒性很强,都会制约既定治疗方案,而且上述问题对中老年、体虚之人更明显。中药的机制不是针对肿瘤细胞的杀灭等,但通过中医的辨证论治,从中医这条路实现了免疫调节、抑制肿瘤、改善骨髓、保肝降酶、调节胃肠功能的治疗,在化疗损伤机体后的灾后重建中发挥了作用。最终,中、西医是各负其责、殊途同归。
■能中能西,左右逢源
西医能解决的问题,中医可以不参与;中医能解决的问题,西医也不用掺和。比如对肿瘤放化疗、手术切除、抗感染等治疗,中医是劣势;在寒、热、温、凉体质辨识及对应的个体化用药,还有心肝肾功能的调节保护,西医也缺乏有效招数。不少的疑难病症,单靠西医或者中医都很难妥善解决,特别是涉及两者的跨界、交叉问题时,能中能西、相互配合的战术才能增加胜算。否则,会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这时才想起中医,或者赶紧去看西医,往往为时已晚。医、患双方有了如此认识,或许离健康就会更近一些。
新闻推荐
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地处成都市中心的鼓楼街遗址,渐渐显露出唐宋时期成都城的部分格局,有火烧痕迹的灶台,马车常年行驶留下的车辙,近12米宽、相当于唐代“天府大道”的城市主干道……昨日是“4·18”...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