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放过风筝吧,我觉得放风筝其实放飞的是心情,把尘世的一切烦恼忧愁,统统放掉。
春天来了,一天,我偶尔在浣花溪公园附近看到放风筝的孩子,此时正是杨柳如烟桃花灼灼,看着满天飘飞的风筝,感受着熏人欲醉的暖风,春天,真美!这时忽然想起成都人喜欢的四川清音,里面有一首音韵绝佳的《小放风筝》:“三月呀里来是清明,姊妹们,双双去呀踏青呀,哎呀呀!随带着纸糊的那个糊纸的,丁丁猫儿黑老鹰,美人头上加七星,在万花楼前去放风筝……”这曲子听来很是悦耳动听,真正唱出了放风筝的乐趣。
四川清音,是继承明清小曲而发展形成的四川民间说唱艺术。清音在历史上曾形成过地域性唱腔的三种流派:以成都为代表的“上河调”;以宜宾泸州为代表的“中河调”;以重庆为代表的“下河调”。“上河调”主要流行于成都平原一带,并成为“茶馆艺术”之一。它唱腔华丽委婉流畅,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欢迎,近代以来此行当出现了许多著名艺术家,李月秋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李月秋,1925年出生于成都贫民家庭,幼时即天真聪慧,很小就能演唱民间小曲,7岁时拜师蒲光明学唱清音,12岁登台,长期在成都一带卖艺演唱。李月秋音色甜美清脆,演唱风格柔媚清新,特别是她独有的“哈哈腔”等演唱技巧令人称绝。在20世纪40年代她就拥有“成都周璇”的美誉,上自大学校长,下至贩夫走卒,都爱听她的演唱。
1953年,李月秋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会演,她是成都市曲艺团的创始人之一,先后担任成都市曲艺队队长、曲艺团艺术指导;1957年李月秋还参加了莫斯科举办的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演唱的曲目《小放风筝》《忆我郎》等被国际评委评为金奖,她是把四川清音带出国门并获奖的第一人。
我迷上清音,缘于1978年春节第一次坐在剧场看的一场曲艺演出。这次演出的节目精品荟萃,参加演出的有著名艺术家周忠新、李德才、王永梭等等。
而最使我至今难忘、印象最深的就是听清音艺术家李月秋的唱段。她一出场还没开口,台下的观众就鼓起了掌,“李月秋!李月秋!”当时的她已经有60开外却精神饱满,穿一身红色的西服,那天她唱的是“布谷鸟儿咕咕叫”,一阵悠扬的琵琶二胡及竹鼓的前奏后,她轻启朱唇唱道:“布谷鸟儿咕咕叫(啊),飞出山林往南飘(啊),这边绕来那边绕(啊)……”这声音甜美清脆柔和滋润,尤其是她那别有韵味的“哈哈腔”,把我这十几岁的娃娃听迷了。邻座的一个老大爷叹服道:“这么多年没听李月秋唱了,还是唱得这么好!”我父亲小声接道:“她唱的‘断桥\’更好听!”布谷鸟儿唱完了,观众掌声不绝,李月秋返场回来,又唱了一段歌颂山乡新面貌的小段这才罢了。
从此后我迷上了四川清音,那时从收音机里听,原来李月秋代表曲目众多,传统的现代的加起来有五六十段,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有《赶花会》《断桥》《小尼姑下山》《绣荷包》《秋江》……少年的我经常听得如痴如醉。
还有一次深刻的记忆,1978年端午节时,父母单位的篮球场边,聚了一大堆端着饭碗的人,都在听高音喇叭里放李月秋唱的《断桥》“……事到而今妻都瞒不过,白莲池中苦把道学……你的妻下仙山我奔断那铁索,到底是下仙山我为的是哪一个……”这曲清音真正是唱得如泣如诉,婉转清丽,行腔吐字如珠落玉盘,把听的人带进了白娘子的心境。这时我深感艺术的魅力,可以令这一堆人捧着饭碗听入迷。
李月秋1996年去世,她一生从艺65个春秋,演唱十分认真严谨,对艺术一丝不苟,一生收徒众多,其中程永玲、沈桂蓉都是清音表演艺术家,传承着四川清音这门艺术。
新闻推荐
张爱玲/中年以后的男人,会时常觉得孤独。因为他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王安忆/生命就像是一场阻击战,先是祖一辈的倒下,然后是父一辈倒下,现在兄长一辈的也开始倒下了...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