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场所如何更安全,是很多家长都关心的事情。对此,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加强对儿童托育全过程监管,一定要让家长放心安心。“不要光依赖机器来实现人与人的沟通,还可以建立家长志愿者模式,让志愿者轮流去幼儿园观摩。”这是全国政协委员、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会长、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刘利民针对这一问题支的招。
“我们现在不要光依赖机器来实现人与人的沟通,我们可以建立一种家长的志愿者模式,让志愿者轮流到幼儿园里去观摩。”刘利民说,北京有一些幼儿园就是这么做的:一些家长轮流去幼儿园,看这些孩子在园里的状况,教学、饮食、睡眠,包括老师对孩子的教育等。“最好的方式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建立信任。”
在10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的记者会上,刘利民也再次提到了学前教育这个主题。针对如何破解学前教育“公办园少、民办园多、无证园乱”等问题,刘利民提到十二个字:扩资源、增普惠、强监管、提质量。
刘利民说,要千方百计增加或拓展学前教育的资源供给,增加学前教育资源供给,此外,要重点大力发展公办园,积极扶持民办普惠幼儿园。而在增加学前教育投入方面,刘利民提到,除了中央财政投入,各地政府也要推动出台学前教育的一些相关政策。
学前教育一直受关注的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加大对学前教育老师,包括保育员的培训。如何让这部分人才充实起来?刘利民说,政府一直在加大培训培养力度。下一步要做的,则是把入口关把好,真正把有爱心、懂教育的教师吸引到队伍里来。
关于学前教育老师群体的收入问题,教育界内一直有各种讨论。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庞丽娟在3月8日北京代表团组开放会议的发言中,曾专门提出相关建议。
“学前教育机构,要以质量为评价标准,而不唯身份。”庞丽娟的发言中提到,要构建以优先发展公益性和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公共财政投入的结构和机制。此外,要抓紧研究、制定出台财政拨款标准。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大对教师队伍、对学前教师队伍建设的投入,切实提高教师待遇。
“发展学前教育的过程中,立法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要加快立法进程,用立法的方式,来明确各级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过程中所履行的责任,比如规划、布局、投入、师资、配备等。”刘利民说。
成都商报记者 赵倩 北京报道
新闻推荐
近年来,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问题备受社会瞩目。对此,一些校外培训机构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些机构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大量存在题海战术、超前教学、竞赛考证等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