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推介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昨天,我们迎来了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这意味着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正式到来了。进入新的节令,外界环境有了很大变化,人体也应顺应时令,调整生活起居各方面,从而身心愉悦地度过这个美好的春天。具体应该如何调整呢?本期盖碗茶头条,可以为各位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成都国医堂副主任医师、非遗传承人杨 刚
惊蛰是公历三月的第一个节气。“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了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它们结束冬眠的原因。按照一般气候规律,惊蛰之后中国大部分地区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算是正式进入了春天。
从惊蛰节气开始,人们会常感到困乏无力、昏沉欲睡,早晨醒来也较迟,民间称之为“春困”,这是人体生理功能随季节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春回大地,天气渐暖,人体皮肤的血管和毛孔也逐渐舒张,需要的血液供应增多,汗腺分泌也增多。但由于人体内血液的总量是相对稳定的,供应外周的血量增多,供给大脑的血液自然就相对减少,所以会出现“春困”。初春阳气渐生,气候日趋暖和,但中国大部分地区阴寒未尽,冷空气较强,气候变化大。所以,为了抵御渐退的寒气,人们又提出“春捂”。总之,惊蛰节气期间因为外部环境剧烈的变化,为了保持健康的身体,养生方面就需要多多的注意了。
生活规律有
●防止情绪多变
气候多变时,人体生理功能容易被扰。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都有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精神活动的异常,导致精神方面的疾病多发。此时应注意起居的规律性,应晚睡早起,在室外缓缓散步,在春光中舒展四肢,呼吸新鲜空气,舒展阳气,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使自己的精神愉悦。同时要增强体质,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应适当增加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如歌舞、欣赏音乐、踏青、人际交流等等,都可以转移注意力,避免心情进入低潮。
●防止感冒
惊蛰过后万物复苏,但同时却也是各种病毒和细菌活跃的季节。惊蛰气温明显变暖,空气湿度增加,万物复苏,病毒、细菌也开始大量繁殖,所以惊蛰节气是疾病多发的日子。因此,惊蛰时节要注意感冒的发生。普通感冒和流感共同的病因都来源于病毒,症状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同时伴有脚软无力、发热、鼻塞流涕等,个别体质较弱者还可因感冒引发气管炎、肺炎、肾炎、心肌炎等病,因此不可小视感冒。应适量增减衣服,体弱者少去公共场所,保持室内通风,中午时多晒晒太阳,夜间娱乐要适度。易感冒者可每日早晚两次用盐水漱口;用姜末加红糖,开水冲泡晚上服用。平时还可以常揉风府穴(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以提高身体抵御病邪的能力。
●防止“旧伤复发”
所谓“旧伤”,指的是以前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软组织的扭、挫、跌伤及手术后的损伤。这段时间气候多变,容易造成损伤组织血液循环的压迫和刺激,而导致症状出现,中医称之为经络运行不畅,“不通则痛”。预防方法是适度的动静结合,参加适量的运动锻炼,活气血、通经络。另外要注意身体局部的保暖,也可进行局部按摩保健,口服一些通经活络的药物等。
饮食养生应做到
●宜清温平淡。并顺应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平和。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质、维生素的清淡食物、新鲜蔬菜,诸如春笋、菠菜、芹菜、鸡、蛋、牛奶、鸭血、芦荟、水萝卜、苦瓜、木耳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食物。少吃动物内脏、肥肉等肥甘厚味、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葱蒜、胡椒等。
●忌生冷。惊蛰阳气始动,全身的阳气尚不充沛,寒冷药食容易损害人体稚嫩的阳气,或者说会损害人体的少阳相火(生理之火),不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畅达。不宜过多食用冷饮、寒凉水果、生冷海鲜等。
●忌过酸。中医有“酸入肝”的理论,认为山楂、五味子、乌梅、白芍等酸味食物或药物可以滋肝阴,养肝血,达到柔肝、调肝的目的。在中药中,酸性食物多用于治疗虚汗、泄泻等症,如山茱萸涩精敛汗,五倍子涩肠止泻。但同时酸性也有收敛、固涩的特性。食用过多的酸性药食反而妨碍人体气机的疏泄,不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故饮食中慎食酸性药食,以免妨碍气血运行。
新闻推荐
小心流感盯上你 疲倦 头疼 喉咙痛 乍暖还寒时节 医生教你预防春季流感
最近天气时热时冷!别看春天阳光明媚,一不留神冷空气就会来捣乱,乍暖还寒时节,可别让流感找上你。很多人认为流感就是感冒,其实流感和普通感冒有很大的不同。“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由流感病毒引...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