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诗圣杜甫与成都的不解之缘,我们从史料中,从文集里,从讲座中早已耳熟能详,但李凯此次在金沙讲坛上选择的角度颇具新意,从两部分来阐述杜甫与成都:其一,成都给杜甫的,是一个温暖的家,一座人性的城,一段诗情燃烧的岁月;其二,杜甫给成都的,是数百首传唱千古的诗,诗情画意的浪漫之城,举世闻名的文化名片。
嘉宾
李凯,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四川师范大学研究生院院长。主要从事文艺学、巴蜀文学教学和研究,出版有专著《儒家元典与中国诗学》《巴蜀文艺思想史论》等。
实录
一个人与一座城
成都是一座迷人的城市,这毋庸置疑,关于它的别称有许多,比如宜居城市、美食之都、休闲之都、熊猫之都等。这些都有一定道理,因为它涉及了成都的某一个方面,但我们也认为这些称谓很片面,因为它主要是针对成都物质、生活和民风民俗,却没有想到从精神的文化层面去对成都进行概括。
从精神的文化层面来看成都,又是怎样一番光景呢?成都是文化之都,毋庸置疑,同时它还是宗教建筑之都,仔细看看,真的有很多,比如大慈寺、昭觉寺、文殊院、青羊宫等,包括已经没有寺但留下了名的静居寺。成都还有两个重要的经典建筑,堪称一文一武的代表——杜甫草堂和武侯祠。所以综合来看,成都完全可以进一步说它是文学之都。
说起杜甫草堂,那就引出了我今天讲座的主题——《一个人与一座城》,这座城就是成都,这个人就是杜甫。著名学者冯至在阐述杜甫与成都之间的关系时,这样说道:“人们可以忘记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忘不了成都的草堂。”其实杜甫一生中不止成都一个草堂,但最有名的却是成都的杜甫草堂。因此还有学者提出,杜甫遇到成都,既是杜甫之幸,也是成都之幸。
那杜甫给了成都什么,成都又给了杜甫什么?
杜甫在成都的三年零九个月
关于杜甫的生平经历,已有很多资料记载,也有很多作品和学者阐述过,我这里就不赘述了。但有几个有趣的知识点,还是想给大家说一说。
第一个,杜甫为什么叫子美?在古代,人们既要取名同时也要在年龄到一定阶段后取字。而名和字的关系非常密切,要么就是相同相近,要么就是相反相对。在古汉语中,“甫”是美男子的意思,开玩笑的话,杜甫就是杜美男,而字子美,无疑是名与字在寓
意上的统一。
第二,杜甫自号少陵野老,大家都知道,成都有一条路就叫少陵路,那杜甫是不是因为住在这条路旁边,就以路名自号呢?不是的,少陵路地处成都少城,而少城在古代是小城的意思,并不是成都一处所有。在唐朝的首都长安,也有少城,而杜甫在长安的少城居住了差不多10年,所以少陵野老之号,其实源于长安。
第三,杜甫在成都到底住了多久?目前关于杜甫在成都居住时长大概有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待了三年零九个月,第二种说法是四年,第三种说法是五年。到底多久呢?我们先来看看,杜甫人生的最后十年是从公元760年到770年,这个阶段主要待在四川,包括今天的四川省、重庆市以及湖北湖南部分地区,在文学史上讲就是漂泊西南和湖北湖南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又有8年待在四川省。那他什么时间到的成都呢?公元759年冬天。他在成都居住的第一个阶段是从760年到762年,有两年零七个月。后来成都发生叛乱,杜甫一家迁往川东避难,在764年三月回到成都并居住到765年五月,又住了一年两个月。两段时间相加,三年零九个月。至于杜甫诗中自称“五载客蜀郡,一年居梓州”,是指在这里待过了5个年头,但不是住满了5年。
成都给了杜甫一个安定的家
杜甫为什么要来成都?有学者提出,因为安史之乱使得天下大乱,仕途失意的杜甫走投无路,被迫入蜀谋生。这两个原因的确很重要,但我认为更重要的还有两个原因:第一,当时成都是唐朝政府的大后方,不仅稳定而且富庶;第二,杜甫有很多亲戚和朋友也在成都,可以成为投奔的对象。其实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入蜀并不是杜甫的个人行为,连唐玄宗都想逃到成都来,甚至打算把成都作为临时首都,取名南京。
当杜甫颠沛流离,一路辗转进入成都后,这座城市非常慷慨地给了他一个安定的家。一个家在和平年代很平常也很简单,但在战乱年代,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家,那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
杜甫到了成都要生活,靠谁来支持?首先是他当官的朋友,然后是成都的地方官员。杜甫在成都有着不弱的人脉,当时在成都的三位最高长官,都给了杜甫极大的帮助,他们是裴冕、高适和严武。
四川大学的周啸天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讨论成都地方官员对杜甫提供了哪些帮助,提到杜甫很早就有一个草堂之梦,这个梦在成都成了真。杜甫刚到成都时写了一首诗《成都府》,充满了去国怀乡的忧思,在诗中“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透出的是一种疏离的感觉。但随着草堂落成,他找到了家的感觉,《赠花卿》中“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明显比“喧然名都会”要亲切不少。
杜甫草堂是今天成都的地理标志,但它是怎么修起来的?其实当时的场景还真是壮观,有人送钱,有人送东西,还有人帮忙。送钱的比如表弟,“忧我营茅栋,携钱过野桥。他乡唯表弟,还往莫辞遥。”送东西的,比如他想要桃树,就有人送上“奉乞桃栽一百根,春前为送浣花村。河阳县里虽无数,濯锦江边未满园。”诸如此类的诗很多,大家可以从中感受当时的情景。
当然,除了别人的资助外,杜甫在草堂里还是种了一点东西,比如“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句漏令,不得问丹砂。”把自己形容成一个农民,既描写了干农活的场景,也表达了自己的政治愿望。我们看到草堂对杜甫而言,不仅是一个遮风挡雨的房屋,还有友人的往来以及闲适安定的生活,这就是一个家。
成都给予杜甫朋友和灵感
除了家以外,成都带给杜甫的第二点,是淳朴热情的民风,这温暖了他的心灵,是他诗情的重要来源。一般人也有感情,但对诗人来讲尤其需要,杜甫在成都生活期间,这里的民风对他来讲非常重要。
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中,杜甫用很长的篇章描绘了在成都的生活片段。这首诗讲述了杜甫被一位农民盛情相邀饮酒的情景。杜甫这一天喝了多长时间?诗中有交待,早晨七点开始喝,喝到晚上七点,大家看到月已出,田妇还在留他喝酒。这首诗主题是赞美严武,但直接刻画的却是成都普通老百姓对杜甫的热情。“久客惜人情,如何拒邻叟”,表达了杜甫的感慨,如何拒绝这位热心热情的朋友呢?
诸如此类的诗篇还有很多——别人送樱桃来,杜甫要写诗;从外地回到草堂,邻居纷纷探望,杜甫也要写诗。淳朴热情的民风,成为杜甫在成都文思泉涌的重要素材。
这也引出了成都给予杜甫的第三个方面,那就是巴蜀文化和成都山水带来的灵感和诗情。从陕西翻越秦岭入川后,杜甫的感受有很大差异。大家都知道,一个诗人、一个艺术家的创作是有条件的,有前提的。自然山水包括民风民俗对诗人的创作有直接推动作用,而成都的文化景物则给杜甫带来了取之不竭的诗情和灵感。在成都居住的这几年,杜甫的心情大多数时间是轻松愉快的,从他的诗句中我们有非常明显的感受。
杜甫给成都一张闪光的文化名片
成都在那个战乱时代,给予了杜甫许多美好的东西,而杜甫在之后的千年里,也反馈给了成都许多。我总结了一下,杜甫带给成都的,也主要有三样。
第一,杜甫让成都成为一座有文化、有诗情画意、有人性温度的城市。并不是每一座城市都有文化,也不是每一座城市都能做到诗情画意,更不是每一座城市都像成都那样有人性的温度。为什么说杜甫带给了成都文化、诗情和人性呢?大家经常去旅游,旅游无非看两点,一,自然景观;二,人文景观。在人文景观中,一篇文章,一首诗都会让一座山、一条江乃至一个城市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提到西湖,大家都会想到苏东坡,提到潮州,就会想起韩愈,提到云南,就会想起杨慎,而提到成都,则会让人想到杜甫和诸葛亮。杜甫写了太多与成都相关的诗,无论是“锦江春色来天地”,还是“好雨知时节”,又或是“喧然名都会”,杜甫笔下的文化、诗情和人性已刻入了这座城市最深处。
第二,杜甫描写成都的系列诗篇向全国甚至世界展示了成都之美,让这座天府之城显示出了无穷魅力。成都有美女,杜甫的诗有“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成都有美酒,杜甫的诗有“蜀酒浓无敌,江鱼美可求”;成都还有好景、好雨、好人、好山水,这在杜甫的诗中简直数不胜数,令人看之向往,无怪在唐代后,无数的文人墨客将成都当成了文化的朝圣之地。
第三,杜甫还给成都带来了两张文化名片。第一张是杜甫草堂,第二张呢?武侯祠!大家可能会奇怪,武侯祠不是纪念诸葛亮、刘备的吗?跟杜甫有什么关系?别忘了,杜甫写武侯祠写得好,写得世界闻名啊,“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引出了多少感叹,勾出了多少热泪!
一座城市的历史不仅是物质生活发展的历史,更是精神生活发展的历史,艺术包括文学带给一座城市的不是短暂和偶然的财富,而是无穷无尽的宝藏。我们应当致敬所有为成都发展而贡献力量的人们,尤其是贡献了永恒价值的人们,杜甫就是其中之一。
手记
“讲诗必讲杜甫,讲杜甫必提成都。”这似乎已成当下文学作品、文学讲座的套路。一方面,杜甫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确实有着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杜甫确实与成都可谓关系密切,不仅留下了数百首脍炙人口的主题诗篇,还留下了妇孺皆知的杜甫草堂。但相似的题材听久了,确实有些审美疲劳,因此在参加本次金沙讲坛前,我并无太多期待。
随着讲座不断推进,我越来越被吸引,这场讲座给我的感觉就三个字,“不一样!”
第一点“不一样”,在于李凯选择的角度,他并没有对杜甫在成都的名诗金句集中展开,也没有大谈特谈杜甫草堂的千古风流,而是将重点放在了“成都给了杜甫什么,杜甫给了成都什么”,这样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上。
成都给了杜甫什么呢?当然有很多,最重要的莫过于安定的环境、仕途的顶点、文思泉涌的创作灵感以及夙愿得偿的那座草堂。杜甫又给了成都什么呢?当然也很多!经过千年发酵后,这座城市有了文化的魂,有温度的情感和举世闻名的城市名片。
第二点“不一样”,李凯讲杜甫的诗时,没有大讲特讲情怀和诗意,而是借着诗,讲人、讲情、讲生活、讲美人。这样的讲座不仅有趣,且充满了人情味和温度,特别在隆冬时节听这个讲座,让人心里暖暖的。
本报记者 吴亦铮 文图
新闻推荐
近日,成都零售商协会发布了《2017年度成都零售业运营分析》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成都零售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新消费”“新零售”成新热词,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403.5亿元,同比增长11.5%,高于全...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