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这段时间,听身边有孩子的朋友们说起自家孩子学习做事,发现有个关键词特别突出——“磨蹭”。
在这些家长口中,“磨蹭”几乎成了自家孩子的标签之一:早上起床洗漱吃饭磨蹭,下午放学回家写作业磨蹭,晚上收拾就寝磨蹭……
大周末此前也曾专门针对孩子们(尤其是中小学生们)晚上临睡前的各种拖延,做过一期专题。
随着这些孩子渐渐长大,他们面对的“Deadline”(最后期限)还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紧迫。家长们一面着急,一面也不禁纷纷思索:现在的孩子们,怎么磨蹭问题这么突出呢?有没有什么更深层的原因?
我们把时间当成主宰者 他们只当时间是“旁观者”
文/好好妈(成都高校教师)
吐槽
刷牙时含着满嘴泡沫
也要满屋子乱转
就拿我家那个小学三年级女生为例,从喊她起床那一刻起就开始磨蹭。表现当然是赖床,特别是最近天气冷,千呼万唤拽起来,呆若木鸡急死人。袜子找不到了、衣服穿反了、头绳儿不见了……好不容易坐下吃早饭,一看时间,终于知道着急了,牛奶也喝不完了,鸡蛋也塞不下去了,“囫囵吞枣式早饭”5分钟草草完成,刚一出门,红领巾没戴、电话手表落床头……各种小状况,汇集成了清晨上学前的“交响曲”。
下午放学回家,她走进家门,丢下书包,瘫在沙发上,我如果管不住嘴唠叨两句,她就以上厕所的名义躲进浴室,马桶上一坐就能坐半小时。终于从浴室出来,坐在书桌前,翻开课本,刚写了几个字,各种需求都冒出来了:要喝水、要找橡皮、要削笔……总之,开始写作业前的“序曲”就是这么冗长,我在旁边看得高血压都要犯了!
终于熬到了晚上,眼看着孩子马上洗漱完毕,我也开始暗暗窃喜:一天中属于自己的美好时光终于要到来了。可她刚握住牙刷,人就从洗手间溜达出来了,一会儿坐在她爸旁边,问他在干啥;一会儿跑进厨房,问外婆早餐准备啥,一会儿靠在沙发上,给老爸展示“金鸡独立”;一会儿翻开书,已经全然忘记自己满嘴的泡沫……就这样,三分钟的刷牙都能拖拉成没完没了的“进行时”!
分析
孩子们
对时间缺乏理性认识
作为一位高校教师,我曾经N次深入思考过女儿磨蹭的原因。在我看来,尽管孩子们磨蹭的表现形式因人而异,但形成原因,应该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孩子们对“时间”没有理性认识。成人世界繁杂的工作安排可以依照时间表来执行,但在孩子们眼里,时间可能只是个无关紧要的“旁观者”。
第二,孩子们的日常生活安排过多,注意力分散,不易高效完成任务。自制力也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很多孩子白天在学校的学习任务已经很繁重,耗费掉他们许多自制力和专注力,回到家里,自然难以做到精力高度集中。
亦或是,就算家庭作业很快完成,他们也无法任意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还要继续完成父母布置的其他有关学习的任务,所以索性磨洋工,反正也不能玩。
第三,我想他们应该是觉得这些事情无聊吧,无论是作业还是睡前洗漱。别小看这极为日常的睡前洗漱,其实我作为大人都觉得麻烦,太疲倦的时候,我也很想不刷牙不洗脸直接扑倒在床啊。
建议
多合作多鼓励
给他们找乐趣
督促,或者催促,肯定是无法避免的。与此同时,我试着尽量跟女儿合作,减少单方面的催促。比如,我会帮助女儿在睡前就把第二天上学的准备工作做好,方式是口头提醒+检查,如果她都准备妥当,不吝啬表扬;如果她有所疏漏,我提醒的同时也自省一下:你自己平时都做得很好吗?
其次是注意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看到孩子倦怠的时候,引导她主动理解自己的情绪状态,到底是累了,还是只想偷懒逃避?如果是前者,那就休息一下,蓄积能量;如果是后者,那就想办法帮他们分析一下,怎么来解决问题,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
再次呢,就是充分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凡事多帮她发现乐趣,比如面对一堆作业的时候,我让她自主分类,要么先完成最喜欢的,要么先完成最不喜欢的。或者有时候她磨蹭只是为了多看两眼书,因为故事情节正紧张,舍不得放下,我也适当给予宽限。
如果是由于欠缺时间观念而形成的磨蹭,那就要协助孩子找到纠正方法。比如,女儿最近自己选了一个三分钟沙漏来做刷牙计时,目前效果还不错。另外,单位时间内不宜布置过多任务。比如周末上午只安排做某一件或两件事情,这样也能减缓时间压力带来的焦虑。
总之,面对孩子们的磨蹭,家长们需要明确的态度是:人非机器,孰能不拖拉?偶尔磨蹭,不必在意;长期磨蹭,必须上心;要想改变,从我做起。
拖延说到底是种反抗 反抗我们不得不做的事情
文/蔡小青(亲子关系培训讲师)
从业三年来,在我接触的家长中,至少80%都曾经反映过自家孩子拖拉磨蹭的问题。
拖拉磨蹭,其实就是一种消极的对抗,对抗他们不愿意去做的事。这个道理不仅对孩子适用,对大人也一样。大人中间不也有无数的“拖延症患者”吗?人性中天生有好逸恶劳的一面,要靠后天去克服。
成年人至少还普遍有些责任感,知道必须要做什么事,孩子们就更缺乏这种意识了。而且现在的学龄儿童们,平时功课多,周末或假期还有补习班,时间安排得很满。想想我们小时候,可能也爱磨蹭,但时间并不那么紧张,所以也不觉得爸妈对此有多焦虑。
所以,事情都是相对的,你的时间越紧张,稍一拖延就会越醒目。
去年夏天,我们机构组织了一期户外夏令营,一天晚上,我在驻地的楼道里巡夜,已经催过一群男孩子不要再说话赶紧睡觉。孩子们嘴上答应了,但没过两分钟,我走回来得时候,又听到他们在里面叽叽喳喳地闹。
我的第一反应也是再次敲门进去警告,但手都举起来的时候,我忽然停住了——我决定试试,不催的话他们到底能拖到几点。
溜达了一圈回来,大概也就用了10分钟不到,来到门外靠窗而站,偷偷听里面说话,终于听到了有孩子说:“10点多了!关灯睡觉喽!”我当时很庆幸自己忍了一下,也很开心他们是自己意识到该睡觉了。其实那会儿也就比平时的睡觉时间晚了十几分钟。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了我老妈。从小到大,她也习惯于不断地催我,从日常小事到“该找男朋友了”“什么时候去领证”“什么时候生孩子”等等人生大事。其实最后我都做到了,只是总比她提出的时间晚一点,导致我总有一种被她催得很无奈的感觉,好像做什么都达不到要求。
所以,家长们不停地催促,可能很多时间真的意义不大——你以为是自己催促才得到的结果,其实不过是孩子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比你“理想”中晚了一点自发做到的……
我内心的焦灼 随着他的慢动作燃烧
文/智慧
我儿子是个特别磨蹭的孩子,说起他的拖延,我可以吐槽三天三夜。
从早到晚,我一见到这个小家伙,就会自动开启“爆发模式”,一点不夸张,内心的焦灼会随着他的慢动作燃烧!
从早上起床开始,这边喊了十次起床了,过十五分钟回头,他还坐在床上作思考状……出门前,从卧室到大门口短短几米路,如果我不提醒,他能走上三十分钟——要停下来耍玩具。
放学回家写作业,写着写着就开始发呆,我唤他一声还能把他吓一跳;动笔写作文,半小时过去了,纸上只有个题目而已;晚上洗澡,从脱衣服到开始洗,我老公早就发现:儿子只是在享受冲水的乐趣,洗发液、沐浴露动都没动……
每天近距离看他这么磨蹭发傻,我就各种心塞,人也变得很“分裂”,忽而压低声音说:“马上去睡!”忽而失心疯般尖叫着催促:“快点!不然我要收拾你了!”忽而像个处心积虑的诱拐者,柔声哄道:“宝贝儿,咱们再把现在的速度乘以2,就是全世界最棒的孩子了!”
当妈那么多剧本,为什么分给我的这个这么令人崩溃?
光着急也没用啊,总得想点法子,我也曾咨询过有经验的家长,还找来不少相关文章书籍自学,总算了解到以下知识——
孩子拖拉磨蹭,其实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那个“脑子”,没错,就是缺少一种大脑最基本的能力—“执行能力”。
“执行能力”是神经学的一个词汇,是大脑的基本技能之一,人们需要利用它来制定计划,完成各种任务,单单是一个“从厨房里拿瓶牛奶”的小任务,孩子就得有“抗拒诱惑”的能力,拥有“应对变化”的能力,拥有“控制情绪”的能力,最后还要有“规划能力”,这些都是“执行能力”的体现。
很不幸的是,“执行能力”这么重要,却是人类大脑发育中最晚熟的部分之一,至于成熟完善的时间,科学家的回答是:“差不多18到20年。”
好吧,爱不就是接纳吗?既然这是孩子成长路途中的必经之路。无论如何,这能力终究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总有希望在前面就好啊。
我呢,目前就是想好各种小方法,来和他一起打这场“持久战”。从上月开始,我们采用把每天要做的事情分别列出来、贴在冰箱门上这个办法已经21天了;我们甚至在复习作业时使用番茄钟……进步虽然微小,还是看得到一点点在他身上起作用。
两个小链接
三种典型的 拖延原因
心理学家和防拖延专家简·柏尔卡博士列举过三种典型的拖延恐惧:
1.害怕失败——如果你失败,你会得到负面评价。
2.害怕成功——如果你成功,你将被赋予更多期望。
3.害怕被控制——用不作为来表达“你不能让我这样做”。
避免过度选择
我们不遗余力地为孩子提供完美童年,给他们提供充足的选择,但如此多的选择,未必有利于孩子的专注力培养,反而可能让孩子的成长更艰难。你相信吗?
美国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学教授巴里·施瓦茨曾经做过一次试验,后来被很多亲子专家转载:他将参加研究的孩子们随机分成两组,第一组孩子可以从3支彩笔中选1支,第二组则可以从24支中选1支。
然后让他们画画。
画完后,施瓦茨让一名不知情的幼儿园绘画老师对作品进行评价,被老师列为“最糟”的,多是第二组孩子的作品。
然后,施瓦茨让孩子选一支笔作为礼物,孩子选完后,再试着说服他们归还这支笔,换取另外一个礼物,结果,第二组孩子放弃起来容易得多。
选择更少的孩子不仅更专注于绘画,而且更容易坚持他们最初得到的东西。当选择更少时,孩子却更有安全感,这个看似矛盾的现象,实在引人深思。(Violet)
新闻推荐
1月31日,成都市阳光明媚。青羊区三环路附近一处高架桥,约10米高的桥墩一座挨一座,缠绕在桥墩上的爬山虎已经枯萎,只留下枯枝随风摇摆。在其中一个桥墩的缝隙中,一只小猫已经被困两年了。这期间有人想...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