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益建医生给患者送上新年祝福
病房里,歌声一阵阵
“天线宝宝”:
脊柱畸形的小患者,他们牵引矫正需要长期佩戴“头盆环”——由钢钉固定的钢环,连接钢环的四根支撑杆高过头顶。
“我想我们都一样渴望梦想的光芒,这一路喜悦彷徨不要轻易说失望……”1月31日下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脊柱畸形组的病房活动室传来热闹的歌声,不大的房间里,满满当当地挤着戴着矫正器械的“天线宝宝”,门外、窗外,围着伸长脖子等待的家长。
“我们都一样”,不仅仅是这一场新年音乐会的主题,不仅是“天线宝宝”们内心渴望的呼声,更是对梁益建医生携手云公益,为“天线宝宝”们开具的特殊处方——唱歌的一次“验收”。训练肺活量,让胸廓受到挤压,肺功能受损的“天线宝宝”们,才能安全地走上手术台。
特殊的“处方”
靠唱歌训练肺活量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骨科主任梁益建,作为国内首屈一指的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因为亲手主刀挽救了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获得2016年“感动中国人物”称号,全国各地的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慕名而来。
也因为牵引矫正需要长期佩戴“头盆环”——由钢钉固定的钢环,连接钢环的4根支撑杆高过头顶,这些脊柱畸形的小患者,被大家叫做“天线宝宝”。他们至少需要佩戴这样的矫正设备长达一年的时间。但是,并非每一个“天线宝宝”都能成功完成手术,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术指征,就是能够憋气55秒至1分钟。
为什么?梁益建解释说,脊柱畸形长期压迫胸廓,心肺功能差,肺泡发育不好,没有良好的心肺功能,上手术台就有危险。怎么能提高“天线宝宝”们的心肺功能?爬楼梯、吹气球、练习憋气,梁益建想了很多办法。
2017年,成都云公益发展促进会秘书长傅艳和梁益建在一场颁奖晚会上“偶遇”,在交流中,梁益建提出了想更好地帮助“天线宝宝”训练肺活量的想法。“唱歌行不行?”两人思量许久,决定可以一试。“一周一次,一次两小时,坚持半个月。”梁益建开出了这张特殊的处方。
动听的“药物”
几首气息绵长的歌
2017年夏天,云公益的志愿者开始训练“天线宝宝”们唱歌了。
田鹏被委以重任。她是专业声乐老师,同时也是云公益一个公益项目的志愿者老师。“我一听这个建议,就觉得可行。”田鹏说,声乐中的气息吐纳等练习,本身就有训练肺活量的作用。
但让“天线宝宝”接受一个突然出现的陌生人的“训练”,并不容易。“一开始,他们是不配合的,甚至是很漠然的。”田鹏说,她能理解,因为患病,弯曲的身体让他们自卑,甚至不愿意接触陌生人。“有一次,其中一个‘天线宝宝\’就一定要唱自己想唱的歌,不唱我们选的有利于肺活量锻炼的歌。”田鹏说,这个“天线宝宝”坚持要唱的,叫做《我们都一样》。
利用空余时间,田鹏每周都会到医院给孩子们上课,从简单的深呼吸、气息吐纳开始,田鹏设立了许多情景想象:闻一朵花香——尽力地深呼吸;种一片草原——慢慢地吐气……为了达到训练肺活量的目的,田鹏挑选了好几首气息绵长的歌曲,《送别》《同一首歌》《梨花又开放》等。后来,又挑选了《格桑拉》《成都》《我们都一样》,形成了固定曲目。
感人的“汇演”
家长们抹起了眼泪
“每次一秒、两秒,逐渐提高。”田鹏说,渐渐地,“天线宝宝”们的肺活量真的有所提高,憋气50秒、55秒、1分钟。同时,发生改变的,还有“天线宝宝”们对田鹏的态度,从一开始的漠然,到后来主动上课,再到见到田鹏会热情地打招呼。“我能够感受得到,他们从音乐里面,感受到了快乐,开朗了很多,这让我也很快乐。”田鹏说。
从去年7月到如今,长达半年的“训练”,验证了“唱歌”这个特殊“处方”的作用。来自甘肃的藏族姑娘卓玛住院4个月,每周一次的训练,让刚开始只能憋气40秒的她能憋到50多秒,达到手术指征,她告诉记者,她的手术被安排在春节之后。
31日下午3点半,“我们都一样”“天线宝宝”音乐会即将开始,梁益建和田鹏刚踏进活动室,就听到了“天线宝宝”们的一阵欢呼。随后,“天线宝宝”们展示了自己半年的训练成果,围在外围的家长们,有的默默地抹了眼泪。
公益组织
计划发起“憋气挑战”
为“天线宝宝”加油
音乐会上,播放了一段热心公益的医生、媒体人、运动员们拍摄的“憋气55秒”的视频。“我们正计划发起这个‘憋气55秒’的挑战活动,来为他们加油,也让更多的人关注\‘天线宝宝’。”云公益工作人员陈娟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欢迎广大网友拍摄自己“憋气55秒”的视频,发布在微信、朋友圈,发起接力,上传微博后,也可以@云公益官方微博,参与互动。
成都商报记者 于遵素 实习生 王雨丹
摄影记者 王勤
新闻推荐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助理、党组成员、中国足协党委书记杜兆才 新华社北京1月31日消息,中国足球协会青训中心授牌及青训总监聘书颁发仪式31日在北京举行,徐根宝、海斯特琳娜,达米亚诺、李树...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