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苏宁:让城市回归人的生活

来源:成都日报 2018-01-28 01:30   https://www.yybnet.net/

苏宁的部分著作

提要

苏宁老师今天讨论的生活美学,相对于艺术美学,因其贴近生活而接地气,它其实就建立在大众文化基础之上,沉淀于生活的各个细节当中。生活美学很早就贯穿于成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下成都市倡导城市生活美学,可谓正当其势,也正当其时。倡导城市生活美学,将让生活在成都的人拥有更加健康、积极、正能量的生活和工作态度,也将让这座城市对全国乃至世界产生越来越难以抗拒的吸引力。

嘉宾

苏宁,美学研究专家,四川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原所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兼任四川省美学会副会长、省评论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多次担任国家艺术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评委以及教育部、省社科规划办评审专家,长期专注于美学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阐释,在以美学视角研究巴蜀地域文学艺术方面有突出成果。

对话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艺术化生存”

记者(以下简称记):能否谈谈你所理解的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苏宁(以下简称苏):中国传统的生活美学,非常注重艺术化生存,比如古人讲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对生活美学追求的一个缩影。类似的例子有很多,衣食住行、山水园林、花鸟虫鱼等,都有审美情趣灌注。就是饮茶、闲居、散步、谈话,甚至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有审美意识洋溢其中。即使一个瓷瓶、一块铜镜、一方砚台等生活实用品,也能做得美轮美奂,精致异常。还有文人雅聚、诗词唱和、九曲流觞……生活美学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肌体上生长出来的,来源于中国人祖祖辈辈的生活方式、欣赏自然的方式、习俗、制作技艺、艺术创作。久居成都的张大千最懂这一点,走到哪儿都丢不掉一个中国人骨子里的东方审美思维方式。艺术化生存成为中国传统生活美学中区分雅俗的一个重要标准,而定义传统生活美学的阶层,是当时的文人阶层。

今天的中国生活美学,已打破了以往由文人来定义美学标准的束缚,将艺术化生存的模式扩散到所有人的生活中。各个层次的人会根据自己的条件,来选择不同种类的生活美学方式。

记:那今天的生活美学标准是什么?

苏:简单说,美是指对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共同属性的根本性把握。人类关于美的本质、定义、感觉及审美等问题的系统性认识、判断、应用的过程,已持续了两千多年,中国美学可以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而对美的需要,则可以说有人类以来就有。

中国美学以其历史悠久性、内容丰富性和形式多样性独树一帜,是当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美学都难以比拟的。蔡元培先生说:“中国人是富于美感的民族。”美包括生活美、艺术美和自然美。艺术美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律,生活美的表现形式却很难用一种标准来约束和衡量,它与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关系,但与精神层次密切相关。一个人可以一无所有,但他如能保持自己的整洁、道德水准和举止文明,也是一种生活美学的具象化。

如果一定要对生活美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在精神价值追求中积极向上、正面高尚的生活方式。

生活之美,成都人从未停止过追求

记:成都人的生活美学有哪些具体形态?

苏:在我看来,成都是一个比任何城市都注重生活美学的地方。在生活美学理念还没正式提出前,成都人其实就已在这条路上走了很远。

丝毫不夸张。我有一个数据统计可以充分说明成都人的生活美学状态。成都目前有约3500家书店,继北京后居全国第二。2015-2016年度,成都市居民纸质阅读量为7.109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459本。一个城市的全民阅读水平反映了城市文化内涵,同时也是衡量城市软实力和生活美学的重要标志。此外,成都有近150家博物馆,博物馆总数量和非国有博物馆数量,均在全国城市中位居第一。

成都还有举世闻名的川菜和火锅,还有川剧、竹编、竹琴、清音、蜀锦、蜀绣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全国领先的生态绿道等,可以说,生活美学很早就贯穿于成都人的生活之中,而且会越来越多,越来越丰富精致。

记:成都的生活美学有哪些独到之处?

苏:每一座城市的生活美学因为内涵底蕴、文化积淀不同,在表达形式上各不相同。成都作为国内新一线城市之首,同时也是历史文化名城,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环境下,显得尤其不同,据我总结,至少有四点独到之处。

首先,成都的生活美学呈现出一种慢中有动的状态。成都人安逸休闲但不懒惰,做事情看似慢条斯理,但绝不轻言放弃。汉代时,蜀锦蜀绣驰名中外,到唐宋成都更是“扬一益二”的国际大都市,在明清也是风流繁华之地。到今天,成都不仅是新一线城市之首,城市GDP更是“万亿俱乐部”里的中坚力量,在轻松休闲的大环境下却一直走在潮流前端,这是成都最大的生活美学特点。

其次,成都的生活美学极具包容性。成都人多是移民后代,开放、不保守,对外来事物,只要是美的、好的,都能倾心接受,让其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久而久之,成都人的生活不仅融合了北方中原文化和本土区域文化,而且对西方文化之美也能去芜存菁,造就了今天成都生活美学的精髓。

第三,平民化。在成都,生活美学并不是少数有钱有闲人的专利,而是老百姓都能拥有的生活常态。火锅和川菜是成都生活美学里最著名的两张名片,它们本身就极为亲民。即便如此,一旦老百姓觉得贵了,他们还能用智慧将其继续平民化,火锅贵了,就有串串。吃串串还觉得贵,冒菜钵钵鸡就流行起来。这座城市非常神奇,一切的美好到这里都能平民化、普及化,而且美的根源依然一脉相承。

第四,成都的生活美学还崇尚自然化。因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大自然对成都人有着天然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你看,每到周末,成都人很少窝在家里,有条件的走远一点,比如青城山西岭雪山龙泉山;没条件的就走近一点,比如三圣乡、郫都温江的农家乐。一遇到长假、小长假,成都人更是抓住一切机会出游。这种爱好山水田园生活方式的本质,就是成都生活美学崇尚自然的体现。

倡导生活美学是回归人本逻辑

记:为何生活美学理念一经提出,就颇受关注?

苏:成都人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生活。从两汉时期立都,成为全国经济、文化的重镇,2000多年历史为成都积累下了丰富深厚的美学传统。今天我们所说的生活美学,是美学的一个分支,其涵盖范围非常广,主要涉及人的衣食住行以及精神生活等方面。相对于艺术美学,生活美学显得琐碎,却无比贴近生活,它建立在大众文化的基础上,沉淀于生活的各个细节当中。成都人对“美”的追求,更多表现在他们的审美创造和欣赏不只是局限于艺术,还表现在日常生活里。成都人对什么事情都要讲究趣味。

今天倡导生活美学,其实是倡导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核心是“人的生活”,本质就是为了让老百姓在一座城市里生活得更舒适更幸福。在成都倡导生活美学,既有传统的支撑,又有现实的意义。

记:在成都倡导生活美学的时机为何选在当下?

苏:生活美学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候,是没有生存和推广基础的,正如古人所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倡导生活美学,必须满足几个条件,首先,基本生活已足够满足,就是吃饱穿暖。其次,人民对追求美好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即在吃饱穿暖之外开始追求更高精神的层次;第三,城市本身有足够的美学文化积累和沉淀,能够为市民提供更高层次的精神产品。

在这个背景下,成都已充分具备了倡导生活美学的各项条件,因此成都市审时度势,及时推动城市发展从工业逻辑回归人本逻辑,从生产导向转向生活导向,可谓正当其势也正当其时。

记:成都在生活美学这条道路上将会发展成什么样子?

苏:生活美学是非常典型的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倡导城市生活美学,推进各种生活性服务业的不断完善和提档升级,未来生活在成都的人将更具幸福感,对城市也更具认同感,同时也会增加城市的吸引力,进而保证城市的生机与活力。

具体体现在生活中,爱打麻将的人慢慢变少,逛博物馆听文化讲座的人慢慢变多;宅在家里当宅男宅女的慢慢变少,走出家门在公园绿道踏青锻炼的慢慢变多;在饮食上只重味道不重品质的人慢慢变少,宁愿少吃一些但以健康为重的慢慢变多……这种潜移默化的改变,会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拥有更加健康、积极、正能量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态度,这才是倡导生活美学的最终目的。

不仅是富裕的,还须是美丽的

记:您对美学的研究,是如何转向巴蜀视角的呢?

苏:我对美学的研究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当时“美学热”过去,美学这个学科曾陷入萧条,我就是那时进入美学研究领域的。最初的研究是从对中西美学原理的系统认识开始的,醉心于美学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阐释,在此过程中我出版了《纯粹人格——黑格尔》《启蒙人格》等著作,合编了《美学新潮》,李泽厚先生作了序;在《文艺研究》《江汉论坛》等刊物发表了《论形式》《文艺批评是一种审美判断》等论文。

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把研究重心转向以美学视角研究巴蜀地域文学艺术,关注四川文学现场,出版了《三星堆文化的审美阐释》《以道相通的美学》《宋元明清巴蜀艺术史》等著作,承担了《道教壁画宗教审美类型研究》等两项国家社科基金规划课题。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又主编了《四川文艺年鉴》,主持《早期天师道美学思想与审美活动研究》《巴蜀文化通史·艺术卷》《道家精神与成都休闲文化》等省部级课题10余项,多项学术成果获奖。

记:您对美学与当下的互动有何感悟?

苏:中国不仅有历史悠久的古代美学思想,而且在20世纪形成美学新传统。中国地域辽阔,不仅有中华共有的美学精神,也有地域性的美学创造,美学始终与艺术相连,由此形成丰富的美学成果。美学的发展是与现代社会的需要联系在一起的。美学在近年迎来新的发展期,十九大报告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动员令。我们要建设的国家不仅是富裕的,还必须是“美丽的”。美学研究任重道远。作为美学研究者来说,除了做好本职工作,拿出向国内高水平研究看齐的研究成果外,对于社会需要的美学普及和推进,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

记:您所研究的巴蜀美学与天府文化之间有哪些相通之处?

苏:我研究的巴蜀美学,主要是诞生于古蜀大地的各种文化中美的表现形式和规律,比如宗教、诗歌、雕刻、绘画等。天府文化的外延则更加广阔,除了传统巴蜀文化内容,还包括许多近代和现代的文化产物,甚至涵盖了当下新城市精神。

天府文化是巴蜀文化土壤结出的硕果,它的根依然深植于巴蜀大地之上。巴蜀美学与天府文化的关系,更多是精神上的相通,包括开放、包容、创新、勤劳、坚韧、以人为本、道法自然等。巴蜀美学与天府文化在审美意识上一脉相承,只不过巴蜀美学更加抽象,天府文化更加注重生活本身的美。

手记

2018年1月23日成都

饮食越来越讲究健康,服饰越来越个性时尚,出行越来越方便快捷,休闲越来越精致高雅……这些年来,成都人有一个共同的感觉,那就是日子越过越滋润。现在,成都又倡导“生活美学”的生活城市建设理念,这显得好像有点高大上,和我们老百姓有哪些关系呢?

“什么是生活美学?哪些生活方式符合生活美学?成都的生活美学有什么独特之处”……带着这些疑问,我采访了著名美学专家苏宁女士。

虽然之前没有面对面地与苏宁老师交流过,但对她的名字并不陌生。这份熟悉,并非她的名字与某零售商相同,而是曾在诸多刊物、书籍上拜读过她的文章。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苏宁就长期专注于美学理论和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阐释,在以美学视角研究巴蜀地域文学艺术方面有着极为突出的研究成果,论文发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大报大刊和核心期刊上,获国家级、省级学术奖项无数,其中《三星堆的审美阐释》《以道相通的美学》《宋元明清巴蜀艺术史》等著作更是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巴蜀大地独到的文化和美学内涵,让人耳目一新的同时,也对书中传达的美感同身受。

采访约在四川省社科院图书馆。从省社科院大门走向图书馆的小路,曲径通幽,每一段都有一个雅致的名字——百花巷、芳邻路等。图书馆虽然规模不大,但布置得相当考究,颇有些“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古风雅韵。不起眼的种种细节,已将成都人的生活美学展示得“窥一斑而见全豹”。(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住绵省政协委员关注民生建言献策 切实保障改善民生让广大群众得实惠

本报成都专电(记者袁媛)民生关乎稳定、关乎发展。如何进一步抓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在省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期间,住绵省政协委员认真履职,积极踊跃提交了一系列关乎民生...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苏宁:让城市回归人的生活)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