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暨新经济发展论坛现场
有人认为新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技术创新,有人认为是体制机制创新,还有人认为是创新型的人才,但在昨日举行的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暨新经济发展论坛上,嘉宾们达成共识:以创新为引领,以技术、人才、资本等新生要素为支撑,通过生产、消费模式的创新,产生的新产品、新业态,形成的新产业,从而支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新经济形态已在成都形成,且有蓬勃发展之势。
在论坛中,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贾康、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党委书记穆荣平,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杜平,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李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副总裁李正茂等为成都新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贾康:
成都对科技人才
有很强的吸引力
“新经济一定是发展中火车头式的发展引擎。”谈及新经济在发展中的地位,贾康立场鲜明。
“客观来讲,成都的发展起点在西部应属首位。站在高起点上,想要实现跨越式崛起就需要在成都有一套定制化的理性供给结构管理。”贾康分析道,供给侧改革有五大项要素:劳动力、土地和土地资源、资本、科技、制度和管理。在一个城市发展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传统的前三项因素对经济增长的支撑力正在明显衰减,后面两项要素是目前必须积极重视的。“科技一定要有创新的科技。要给科技发展以足够的空间以及能打开科技创新的智能创新。”
站在历史新起点上的成都又该如何抓住以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为代表的全要素生产力来实现跨越式发展呢?在贾康看来,科技创新最宝贵的要素是人才,而成都对科技人才有很强的吸引力。在成都,科研院所、高校、“国字号”重点实验室可谓星罗棋布,聚集着四川大学、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高校逾50所,中科院成都分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29家……每年有数十万大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使成都成为人才富集之地。
同时,贾康也坦言,真正科研创新的领军人物可遇不可求,他们所带领的团队将带来颠覆性的科研创新成果。但一个城市仍需要做好科研生态,为培育领军人物提供环境。如何为人才培育提供良好的环境?成都早已备好方案——继今年6月推出“出入境改革创新十五条”新政后,7月迅速贯彻落实“产业新政50条”,出台《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为“蓉漂”和“蓉城人才绿卡”持有者量身定制各种便利服务。
从制度创新来看,贾康认为,为了让产业形成聚集,政府需要发挥好自己应有的政策导向功能,促进增长点的成长发挥对全局的支撑作用。供给管理,一定要强调政府的有限资金对接市场机制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乘数效应。“无论是最前沿的高新科技领域,还是现在要提高比重的服务业,成都都有着良好的基础。一定要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让这些优势产业在成都形成聚集效应。”
游小明:
力争5年后再给成都
贡献一家上市公司
“成都发展新经济不能泛泛而谈,一定要找准体现成都差异化的优势产业。我认为医疗产业就是其中之一。”中电科软件信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游小明告诉记者。作为四川“5·12”地震后上市第一股卫士通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首任总经理,游小明这次带着另一个新经济的项目从上海来到了曾生活工作26年的成都,希望能在5年后再给成都带来一家医疗上市企业。
据了解,该项目旨在结合电子科技大学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华西医科大学的医疗优势以及高新区的区位优势,在成都打造医疗产业互联网。“成都医疗的模拟化、分散化程度都很高。但在现代医疗健康产业方面,目前只有以收费为中心的一系列信息系统。并没有真正走向数字医疗、网络医疗、分级诊疗。”游小明分析道,与此同时,医疗健康产业中的影像、远程这样的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空间也很大。此外,他还向记者透露,目前该项目产品已研发完成,200余人的团队也准备就绪,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与成都市洽谈之中。
谈及成都发展新经济的优势,游小明表示,电子信息产业无疑是成都突出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成都已汇聚英特尔、德州仪器、格罗方德、华为、中兴、戴尔、联想、富士康、微软、IBM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全球电子信息产业版图占据重要一极。据统计,全球笔电芯片超过一半产自成都。今年7月初发布的《成都市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电子信息产业将成为万亿级产业集群。
同时,他也坦言,目前看来,成都电子信息产业的优势还有很多发挥空间。“我们所熟知的腾讯、阿里都是以消费互联网为主的企业,而电子信息对医疗、航空、传统制造业等产业的影响还不够。”游小明告诉记者,随着通讯、计算、网络存储融合式、共享式的发展,电子信息的占比越来越重。以往电子信息技术只是一定程度地提高效率,现在它从辅助工具变为产业升级的新动力。
杜平:
发展新经济
是大势所趋
“新经济的发展已经是大势所趋。”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杜平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参会嘉宾的一致认可。杜平认为,这正是由发展大环境的快速变化而决定的。在他看来,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快速变化决定了这一趋势。
首先是在经济增长模式方面,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的“三高”增长模式终结,决定必须要发展新经济。其次是在市场供给方面,当前无论是国际市场还是国内市场,大批量、规模化、常规性工业产品的供给都严重过剩。而在营销服务方面,以线下为主体的一对一式营销服务模式受到互联网线上平台服务模式的强烈冲击。此外,在劳动力方面,就业者对传统就业诉求、形态、方式、管控体制的排斥,这种现象在青年和自由择业者群体中尤其明显。最后,在技术方面,新技术问世以及应用升级和普及推广的速度和规模超出人们主观预期。
对于成都该如何发展新经济的问题,杜平则从政策功能及定位、政府资金投入、人才资本开放、科技金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军民融合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答案。“政策功能及定位是新经济发展配套最重要的软环境,而成都目前已经有很明确的新经济导向政策。”而对于政府的资金投入,杜平则认为要以间接投资为主,把钱投在基金或平台上,直接投资则应该投在社会性、公益性很强的新经济领域,解决和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的痛点、难点问题。在人才方面,杜平表示,成都要积极吸引来自各个领域的人才,人才之间的相互碰撞才会有创意诞生。
李骏:
人才将为成都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经济提供支持
“智能网联汽车将带来全球新经济的增长点。”中国工程院院士、一汽集团副总工程师李骏认为,智能网联汽车将有实体经济、高科技知识经济、高科技零部件制造、移动出行智能化服务与共享经济、城市智慧化新设施等五个方面的经济增长点。站在全球汽车产业的重大变革转折点,成都也面临着新的产业发展机遇。
“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经济,国内典型的模式是以土地、试验场等传统资料重资产投入为主,科技资源的构成占比相对较小。”而李骏却建议成都反其道而行之,采用轻资产的高科技创新与核心产业深度融合的自驱动发展模式。
“成都有采用这种模式的突出优势。”李骏表示,首先成都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特别是电子信息业和汽车制造业,2016年成都电子信息业和汽车制造业分别约为0.55万亿、0.19万亿人民币,联合占成都产业总值的75%。除此以外,当前成都汽车产业发展以整车制造为主,尚未形成符合未来产业发展趋势的重大战略发展规划。其次,成都人才资源丰富,以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为代表的高等院校为成都采用轻资产的自驱动发展模式提供了智力支持。再次,成都有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新经济的政策导向,在9月16日举行的第四届中国智能汽车国际论坛上,车载信息服务产业应用联盟、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市高新科技服务有限公司共同签署协议,联合将成都打造为我国智能汽车车联网的研发高地。
那么,成都要如何践行这种发展模式呢?对此,李骏表示,可以从选准方向、搞出特色两个方面入手。“依靠轻资产的发展模式就是依靠科技、人才、知识产权的发展,成都可以选准高性能芯片、核心传感组件、人工智能等发展方向深耕。”李骏表示,成都可以通过打造智能网联“端管云”生态系统,做优服务产业、提升效率,搞出“成都特色”。除此以外,李骏还建议成都构筑智能网联产业链,打造新经济增长点。
李正茂:
建议打造
成都无线通信谷
说到美国的信息技术产业,你会想到硅谷;说到中国的光电信息产业,你会想到光谷。而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副总裁李正茂则建议成都以5G创新发展为契机,产学研用全面发力,打造无线通信谷。
“当前,数字经济浪潮汹涌而来,将深刻改变社会经济。与此同时,5G将带来无线通信技术和产业重大升级。”李正茂表示,5G将全面构筑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基础设施。到2030年,5G将带动直接国民经济总产出6.3万亿元,间接国民经济总产出10.6万亿元,带来直接就业机会800万个,间接就业机会1150万个。在李正茂看来,成都应该抓住新一代无线通信重大变革机遇,构建成都无线通信谷。
在他看来,打造无线通信谷,成都至少有两个方面的优势。“成都是西部科技、金融、商贸中心和交通枢纽,而且拥有雄厚的产学研用基础资源。”因此,他建议要集中成都的优势产业和学术资源,锻造以成都为中心的产学研用平台,产学研用全面发力,打造成都无线通信谷。李正茂表示,在“学+研”的层面,要夯实理论基础,不断提升核心技术竞争力。在“产”的层面,要突破产业瓶颈,以创新产品引领新格局。在“用”的层面,要创新融合运用,构建跨行业融合创新生态。
【新闻多一点】
电子科大校友发布《发展成都新经济倡议书》
昨日下午,《发展成都新经济倡议书》在成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成立仪式暨新经济发展论坛上重磅发布,倡议电子科技大学校友及校友企业家们“五湖四海聚天府,荣归故里同心行,一起投身到成都新经济发展的行列中”。
在昨日的论坛现场,分别来自电子科技大学四川校友企业联合会、北京校友会、华南校友企业联合会、华东校友企业联合会的四位电子科技大学校友企业家代表共同宣读了《倡议书》。《倡议书》号召电子科技大学的校友及校友企业家们积极参与“一校一带”的行动计划,加入“一校一带”企业联盟;入主科技公园,建设“电子信息+”新经济产业功能区;合力打造标志性的“电子信息+”产业龙头企业,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根据NEI指数(中国新经济指数),成都在经济总量、资本吸引的指标上,在全国相对靠前。除此以外,成都具有较大的新经济市场潜力,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内陆开放的优越区位,医疗、文娱与大数据成为三大增长点,其中大数据已经形成以电子科技大学为核心的产业生态圈,涌现了数联铭品等一批大数据优势企业。
本报记者 程怡欣 刘金陈 摄影 张青青
新闻推荐
C919第二次试飞ARJ21生产试飞歼-20 列装部队彩虹-5实弹打靶喜讯飞扬
C919机长:38.9米翼展:35.8米载客:158-168座最大航程:5555公里巡航速度:0.78-0.8马赫最大巡航高度:12100米ARJ21机长:33.5米翼展:27.3米载客:78-90座最大航程:3700公里巡航速度:0.78马赫最大巡航...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