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都江堰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中学堂林立 大教授兼课

来源:成都日报 2017-09-24 01:32   https://www.yybnet.net/

簸箕街李炎刚 绘裱褙铺卖花人

上世纪30年代,人口不及60万的成都,公私立的中等学校就有40余所。成都中学里有一批大名鼎鼎的教员,其中不乏知名诗人等,大学教授也愿意到中学兼课。名师荟萃的石室中学,培养出了李劼人、郭沫若、王光祈、周太玄、魏时珍、蒙文通等文学、考古学、生物学等领域的大家。

军阀竞相办学

上世纪30年代,人口不及60万的成都,仅仅公私立的中等学校就有40余所,真是风同齐鲁。林立的学堂中,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辛亥革命后四川军阀混战,甚至在成都打起巷战,成都人饱受战乱之苦。军阀们一边打得不可开交,一边却附庸风雅,开办学校。办学这种风气从革命党人那里就已有了。譬如蜀军政府正都督张培爵(列五)就创办了列五中学;副都督夏之时,在包家巷创办了锦江公学。孙震有树德中学和三所小学,杨森有天府中学,刘文辉有建国中学,张清平和陈离办了协进中学。而一些私立学校本与军阀无关,在乱世之中或许为了求得生存,也找个军阀做后台,如蜀华中学不仅以马毓智为董事长、向传义为校长,还以周子龙为代理校长。军阀办学,是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里特有的风景。

不管是谁办的学校,教学质量总该是第一位的。成都中学里有一批名牌教员,他们的大名在学界无人不晓,而且多有名士风度。对这些名教师,校长们都是礼聘有加。树德中学是原国民革命军二十九军副军长孙震捐资兴办的,孙自任校长兼董事长,副校长是吴照华。吴聘请教师必手捧大红聘书登门聘请,有时不惜三顾茅庐。成公中学校长夏斧私早年曾留学日本,每学期开学前,夏必往教师家送聘书,一进门便毕恭毕敬长揖到地,言之切切,因而聘到不少名教师。

新学和旧学确实不同。私塾里学生见了先生就如老鼠见了猫,先生戒尺在手,学生只能言听计从,俯首称是,哪里有个不字!新学堂里,却不是老师的一言堂,学生还可以择师,甚至把他们认为教得不好、口齿迟钝的老师轰下讲台。吴老师在成都女子师范学校授课,学生们竟全体退出教室,围在教室窗外观望。吴老师不惊不诧,独自一人在讲台上讲了下去。王伯宜教初中算术挺有名气,在石室中学讲龟兔竞走题,兴之所至,指着下面的学生说你是兔子,你是乌龟,却不料那学生猛然站起,脸红筋胀地说:“我不是乌龟,你才是一个老乌龟!”如此“放肆”,师道尊严都到哪儿去了?不过,胡搅蛮缠的事毕竟是少数,对真正的好老师,他们是尊敬的。

大学教授教中学

那时的中学里有一种今天没有的风气,就是大学教授也乐意到中学兼课。拿石室中学(在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校名,如成都府师范学堂、成都府中学堂等,文中统称石室中学)来说,有4位最基本的教师,全都是大学教授:林山腴、赵少咸、祝屺怀、庞石帚。林山腴在清末当过该校监督(校长),是驰名全国的诗人,清癸卯科举人,省图书馆馆长。大学教授、讲师在石室中学的教员里占了不小的比例。另外还有来自日本、英国、美国、加拿大的洋教师在石室中学任课。而石室中学的校长,好几位本人就是归国留学生、大学教授。这下子就不难理解何以在那时,一所中学就有那样开放自由的学习空气了。学生们可以向校方推荐教师,四川大学的庞石帚先生就是学生向校方推荐的。校方前去聘请,庞先生推辞了,学生们索性自己派代表前往礼请,庞先生为学生盛情所感动,欣然在任。

大学教授、留学生们带给了中学生什么呢?英文教师宋诚之先生,干脆就把大学英文教材搬来教中学。四川大学教授文百川,在石室中学执教国文,上作文课时学生可以在文章中各抒己见,甚至对命题持异议。有个学生写作文时与先生题意相左,先生批阅时欣然于卷后撰长文与之辩论。一本作文簿,师生二人两篇文章就写满了。祝屺怀讲中国历史,讲授的是自编《国史》讲义,辅导学生自学柳翼谋的《中国文化史》,这是中央大学史学系三年级的教材。何其芳将新文学带上石室讲堂,讲授自编活页文选,开篇就是鲁迅的《娜拉走后怎样》,新鲜的教材,精辟的讲授,深受学生欢迎。他改变了用文言文作文的陈规,指导学生大胆地用自话作文,还创办了学生文艺刊物。林山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重返石室,教授国文与文学史,以讲授经史学为主,学识渊博,教风严谨,学生视之为“泰山北斗”。何邦著,由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归国后,在石室中学教了10年代数。他首倡“阅书不禁”的考试方法,试题难而灵活,学生可以翻书解答,有时考前几天即公布试题。他最看中的是智力开发,分数倒在其次。

值得庆幸的是,并不仅仅是石室中学的学生才遇到了这些高层次的甚至堪称“大家”的老师。那时学校是聘任制。学校办得好,薪水给得还可以,或者校长有个人魅力,就可以聘到名师。他们的身影,活跃在成都许多中学的讲台上。

名师带出高徒

名师出高徒。石室中学出了几位可永久引以为骄傲的学生:郭沫若、李劼人、王光祈、周太玄、魏时珍、蒙文通。对于石室中学,周太玄曾感慨系之:“我们关于国学方面的教习都是一时之选,同时也含有人格感化的作用;内中尤以我们同学至今同声感念的校长兼历史教员刘大志(行道)先生为最好。他待我们如子弟,与他相处如家人;赏罚不拘形式,教导注重感化。他是一个抱民族思想的人;在他的庇护下,当时学校中颇能读到许多海外寄来的革命刊物。”李劼人先生对刘先生也深怀敬意,他说,先生“教我以正谊,以勇进;而刘豫波先生,教我以淡泊,以宁静,以爱人。”

同学时,王光祈和李劼人曾经一起在东郊沙河堡菱角堰周太玄家聚会,几位至友谈笑风生之后,相约死后同葬该处。中学毕业后,四川有志青年纷纷奔赴北京、上海等地求学,追求知识,追求真理。王光祈和周太玄在北京求学的同时,也在《京华日报》当编辑。那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在成都办报的李劼人聘请王光祈为驻京记者。“五四”运动爆发时,王光祈在北京大学旁听,直接参加了运动,当天晚上便奋笔疾书,将火烧赵家楼的通讯发回成都,他的文字在远处西南边陲的成都青年中引起“火山爆发”般的反响。李劼人在回忆中对挚友称赞不已,说“五四”运动的消息能及时传回成都,不能不归功于王光祈。

“五四”后,王光祈、周太玄结识了李大钊,他们共同发起了“少年中国学会”,毛泽东、张闻天等都参加了这个有相当影响的社团。发起的动因,是“联合同辈,杀出一条道路,把这个古老腐朽、呻吟垂绝的被压迫被剥削的国家,改变成一个青春年少、独立富强的国家。”后来“少年中国学会”成员思想分化,歧见纷陈。1919年,周太玄、李劼人赴法勤工俭学。1920年王光祈赴德国学习政治经济,后来改学音乐史及音乐理论,以《中国古典歌剧研究》的论文获博士学位,成为中国近代音乐史上卓有贡献的音乐家,沟通中西文化的重要使者之一。不幸的是王光祈在德国英年早逝,年仅44岁。早已回到成都的李劼人没有忘记中学时代的约定,设法将挚友的骨灰运回,埋在住处“菱窠”对面,立上墓碑。周太玄成为卓有建树的生物学家,李劼人以《死水微阑》《大波》等小说成为一代大家。

新闻推荐

成都乒乓球牵手学校联合培养后备人才

为了加强乒乓球运动的普及和推广,同时为专业运动队输送后备体育人才,成都市乒乓球运动管理中心与金牛区教育局合作开展的体育后备人才联合培养模式启动仪式昨天上午在迎宾路小学举行。乒乓球是成都...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中学堂林立 大教授兼课)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