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丹
高考这一每年之最大事件刚完,关于“起跑线恐慌”的话题就刷屏了。
天津的一位妈妈送孩子到一家少儿英语培训机构学习。得知孩子5岁,老师立刻问:怎么这么晚才来,别的孩子都学了两年了。
成都的一位爸爸醉心国学,牵着牛、驴送孩子去幼儿园,途中带着孩子背诵古诗词经典。骑驴要带上扫帚,骑牛要带上铲子,打扫粪便。
济南的爸爸妈妈们可能正在参照新的学区范围寻找学区房,尤其是最近优质教育资源相对集中的历下区公布了2017年小学招生学区范围。
除了入学,毕业也会引发家长的起跑线恐慌。高考成绩公布,铺天盖地的是各地的高考捷报,700分以上多少人,上线多少人,各地的高考状元是谁谁谁,他们平时是如何学习的,准备去哪所大学,哪所中学的国际班办得特别好,收到来自世界顶尖大学的多少录取通知书……反正考得一般的学生通常是不会出现在高考新闻中的。若是不从入学时候就打好底子,十几年后哪来这样的优秀成绩?
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可是这条起跑线到底在哪里?
肯定不仅仅是三五岁的时候学英语,也不是幼儿园时便体味国学的经典意境。孕前会有优生四项的检查,会有五花八门的营养补充剂。孕期会有胎教,各种连准妈妈都听不懂的高雅音乐轮番上阵。孩子出生后,会有来自育儿专家的一系列科学养娃指导,教你如何让孩子满月时就能抬头,抢先其他同龄娃一大步。孩子再大一点,就得带着去上早教班了,尽管也是跟孩子玩,但那可是“科学”地玩,有教育意义地玩,在家玩的那叫浪费时间地瞎玩。孩子三五岁了,就送去学英语,掌握外语得从娃娃抓起,或者背诵国学经典,及早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孩子上小学了,要买优质学区房,晚上陪着写作业,周末送去各种辅导班,有长假期了得带着走出国门看世界。在这个过程里,每一条线都是起跑线,但是人生漫长,跑起来又岂会是这一时?
有人说,成都那位醉心国学的爸爸是在东施效颦。老子骑牛出行,孔子乘坐牛车周游列国,并不意味着牛就是这些儒学先贤的专属交通工具。在春秋战国时期,马匹相当珍贵,一般人根本没有资格骑乘,要是能骑马,老子、孔子估计也不会骑牛,要是当时有汽车,他们就更不会骑牛了。
那时候,出门使用何种交通工具直接关乎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颜渊去世了,还缺一个套在棺材外面的椁,颜渊的父亲于是请求孔子卖掉牛车置办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孔子对颜渊的父亲说,颜渊和孔鲤,虽然一个有才,一个无才,但也都是我们各自的儿子。孔鲤去世的时候,也是缺一个椁,但我可没卖掉自己的车子给他买椁,我还得跟在大夫后面,是不可以步行的,我的身份不允许我步行,必须乘牛车,因此,不能因为颜渊有才华就牺牲关乎我面子的交通出行方式。
你看,孔子是不是刻板甚至虚荣得有点不近人情,在我们今天的道德体系里,难道不是赶紧卖掉车为学生做出牺牲才是值得歌颂的吗?
也有人强烈反对赢在起跑线上的说法,一看到这样的新闻就上火:怎么能让这条莫须有的线“毁”了属于孩子的快乐呢,孩子就是得玩,依着自己的兴趣爱好使劲玩,怎么能把大人急功近利的竞争思维加在孩子身上呢?
比起一些家长对起跑线教育的恐慌,这些人反对的神经更加敏感。
或许是人们已经习惯了一百多字的简化阅读或者一二十字的标题阅读,懒得点开链接看看更加详细的新闻内容,骑牛上学的小主角明明自己很喜欢这种交通方式。虽然身着中式布衫的父亲醉心国学,将接送孩子的每一趟行走都当作是国学之旅,趁机普及国学经典,但对孩子来说,那就是亲近自然的一种有趣的出行方式。这个家庭的园子里有马、驴、猪等180多种动物,父亲问娃娃想不想骑牛上学,“娃娃很开心地答应了”。碰到父亲牵着毛驴来接的时候,娃娃还会抗议,怎么没牵牛来,“我喜欢骑牛,牛稳当”。
新闻推荐
□安静/文张辉/图日前,四川成都市民刘先生到一家餐厅就餐时发现,该餐厅使用的是“阴阳菜单”——很多菜在包间内消费都比大厅贵,“少则10块,多则几十块”。(《成都商报》)在消费社会,餐厅不仅是一个消费...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