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首看似普通的《二十四节气歌》,是先贤留给我们指导农事的智慧结晶。民以食为天,农事为生计之本。在农业科技并不发达的过去,靠着节气提供的丰富信息,农人们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将自给自足的小日子过得滋润饱满。
我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由于父辈的言传身教,农人的生活、劳作甚至思维方式早就渗透进了我的血液之中。因此,节气于我也并不陌生。如今生活在城市里,虽然日历无处不在,但季节变化、农事更迭的讯息,更多还是通过头顶星月的移位和朔望亏盈以及餐桌上蔬菜递换,而源源不断地获得。农历是记载感情的。就像对于前人而言,好日子都扎根在农历里一样。世俗的节日,与月日代码竟然如此和谐重叠。
从白露到霜降,从小雪到大寒;大事小事一天去,春夏秋冬又一年。面对一个个迎面走向我们,又离我们远去的春华秋实的节令,唤醒对田园牧歌的眷恋,讲一讲关于天时、关于大地的故事,就成为很重要的事。“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农耕的时间,就是植物的生长过程,是植物与天时、与大地的互动。二十四节气,是农时,是心情,更是一条文化的血脉。每个节气都有自己的个性称呼,内含物候、时令和农作物生长规律及田园景致等条纹密码。它们既古典又通俗,而且很接地气。
譬如夏至这个节气,有关的农谚流传最多,也最为广泛。“夏至十日麦根烂。”小麦一般在夏至之前就要割完,如果推迟夏至之后,熟透的麦子就会因倒伏而在地里烂掉。这就是农谚对农事的提醒。老农民一辈子跟农田打交道,当然对这些谚语烂熟于胸。而那些青年人,就不一定知道何时播种,何时收获了。这时候,买本老黄历,翻翻农谚就事半功倍了。“夏至不起蒜,就要散了瓣”是挖蒜的提醒;“要想萝卜大,夏至把种下”是种萝卜的提醒;“清明高粱小满谷,芒种芝麻夏至豆”是按节气的顺序种五谷的提醒,豆子要在夏至种。单从这些谚语,可以看出农民们是多么重视夏至这个节气。
一寸山河一寸金,一方水土一方人。节气的故事里,收藏着乡村所有的喜怒哀乐,淳朴而闪耀,就如同谷物和农具在太阳下反光。不同的节气还对应着不同的美食,当然由于地域的差别,各地的吃食也不尽相同。譬如在立春时,江南人可以吃到外皮酥脆金黄、肉馅鲜嫩的春卷,喝七种蔬菜做成的“七彩汤”。而咬春,只是对舌尖的一个忽悠,咬的不是春天,而是那种辛辣味很重的白萝卜。这些习俗,跟成都平原相比,有很大不同。可见,靠着节气指导生产生活,也得因地制宜。
月升月落,寒来暑往,伴着草木枯荣轮转,那些分别叫做雨水、惊蛰、春分、小满、芒种和白露、寒露的天气,一直观照着我,以啼鸟的声音在午夜的窗外小声地叫喊,就像亲人一样呼唤我回到儿时的记忆中。当我们诵读着节令口诀,分明感受到一种自然的律动和天地人合一的境界。最重要的,还是收获那份历久弥新的乡愁。
新闻推荐
5月19日~20日,中国·成都第八届自行车车迷健身节(青蒲站)在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佳茶乡举行。赛事吸引了国内外各自行车俱乐部、车队、成都市市直机关各单位、成都市各区(市)县代表队、自行车爱好者等10...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