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家名为“水滴直播”的视频直播平台上出现了全国多地校园视频监控的直播画面,被直播的场景包括教室、食堂、操场甚至宿舍,清晰的画面和声音让人仿佛置身校园中,网友还能对直播留言点评。
监控视频能不能直播?谁来管理被直播的监控视频?公众隐私怎样保障?这些问题引发社会热议。
在这家名叫“水滴直播”的平台上,可以看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视频监控摄像头的实时画面。据了解,用户只要购买了某公司的视频监控摄像头产品,就可以主动选择把监控内容分享到该平台上。
“水滴直播”并不是第一个把视频监控搬到网上并引起热议的平台。今年年初,一家主打大熊猫监控视频直播的网站iPanda火了,该网站发布了一段“大熊猫抱大腿”的监控视频,57秒的视频在全球被播放近2亿次。
同样是监控视频直播,iPanda收获的是网友的关心和点赞,而“水滴直播”却屡遭批评。虽然监控视频是由用户主动上传到网站上的,但不是每个在直播中出现的人都知道自己正在被万千网友“围观”,“侵犯隐私权”成为批评的火力集中点。看到自己的身形出现在直播画面中,成都的张先生直说:“太可怕了!”也有网友表示:“如果完全不知道自己被直播了,这肯定侵犯了隐私权。”
随着智能家居的发展,对视频监控的需求从公共场所延伸到私人领域。与日俱增的摄像头背后,是由摄像头拍摄下的海量视频内容。如何保护这些内容的安全,如何保护公民的隐私权不受侵犯?
去年底,公安部发布了《公共安全视频图像信息系统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特别强调了公民隐私保护问题。各地区也早已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杜绝监控视频非正常流出和传播。以内蒙古为例。“根据《内蒙古自治区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图像信息系统管理办法》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需要调取由政府组织建设的公共安全视频系统的图像信息数据,应当经县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并办理相关手续,并严格遵守调取和复制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图像信息的规定。”内蒙古公安厅科技信息化总队图像支队负责人银国瑞介绍。
刘文杰建议:“这方面的立法还亟待加强。应加大规范公共场所摄像头的安装、维护和利用,对其采集的信息应由专人管理,对信息的利用应当经过专门程序,对于过期的信息应进行销毁,既服务于公共安全,又不侵犯公民的行动自由。”
对于安装在私人场所的摄像头,目前还缺少有效的管理,只能依靠用户和相应平台负起责任。“水滴直播”近日发表声明,重申用户需经实名注册才能开通监控视频直播,直播开通前还要点击确认“自愿公开摄像机,摄像机所拍摄的内容无任何您或他人的个人隐私,并确保拍摄内容健康,不触犯法律”。直播平台能否切实规范管理,还需拭目以待。 (新华网)
新闻推荐
合作求共赢 创新促发展 范锐平会见“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与会嘉宾 钟文
本报讯(记者钟文)昨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范锐平分别会见了来蓉参加“2017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的欧盟驻华代表团大使史伟、IDG资本全球董事长熊晓鸽、启迪控股集团董事长王济武、曙光信息产业...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