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坚持完善城市体系与提升城市功能互促共进,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和经济地理,全面增强城市承载能力,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和舒适度。
构建城镇空间四级城市体系
科学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区、大都市区、区域中心和功能区、产业园区和特色镇四个城市层级,形成分工合理、层级清晰、有机衔接的大都市城市体系。坚持“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东进”,就是沿龙泉山东侧,规划建设天府国际空港新城和现代化产业基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开辟城市永续发展新空间,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南拓”,就是高标准、高质量建设天府新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优化空间结构,完善管理体制,建成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区域性总部基地、高新技术产业服务基地;“西控”,就是持续优化生态功能空间布局,大力发展高端绿色科技产业,提升绿色发展能级,保持生态宜居的现代化田园城市形态;“北改”,就是建设提升北部地区生态屏障,保护好历史性、标志性建筑,加快城市有机更新,改善人居环境;“中优”,就是优化中心城区功能,降低开发强度、降低建筑尺度、降低人口密度,提高产业层次,提升城市品质。
构建“双核联动、多中心支撑”网络化功能体系
实施“双核联动”,推进中心城区和高新区有机更新,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强化金融商务、总部办公、国际交往、文化创意和都市休闲旅游等功能,打造现代服务业发展增长极核。推动天府新区产城融合,突出国际化服务和创新型引领,突出天府国际空港新城的国际门户功能和龙泉山现代化产业基地的集聚优势,把天府新区打造成为新兴增长极核。强化“多中心支撑”,坚持把国家中心城市的功能定位与城市总体规划布局有机衔接,以城市战略规划引领城市空间布局和经济地理,构建与城市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征相匹配的城镇空间布局,实现人口、城市、产业相互融合。强化各功能区域的整体支撑作用,加快形成先进制造中心、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创意中心、公共服务中心、商业中心、消费中心、物流中心等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区域性多中心发展格局。
构建现代化高品质的城市设施体系
科学规划、统筹实施,构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适度超前的城市功能设施体系。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全域公共服务设施均衡化布局,建成奥体中心、城市音乐厅及音乐坊等一批国际一流的文体功能设施,加快推进教育、医疗、体育、养老等公共配套设施建设,构建全市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加快建设公交都市,完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大力推进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强化城市间快速交通联系,到2022年地铁开通运营里程达到600公里以上,基本形成半小时轨道通勤圈;优化快速公交和常规公交线路,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协作、无缝衔接的地面公交网络;加强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畅通城市微循环。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体系
深入落实省委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充分发挥首位城市作用,积极推动五大经济区合作发展。积极参与成渝城市群协同发展,推动城市间相向发展、功能共享、设施互通、环境共建。主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江中游城市群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深度合作,拓宽城市发展的外部空间。成都商报记者 韩利 整理
新闻推荐
文/辛木图/陶小莫最近有一位家长秦女士打电话给媒体反映,四年级的女儿香香在给同学发的微信中居然称呼一个男孩子为“老公”!因为孩子性格内向,秦女士不知道该怎么过问这种敏感事情,更不敢轻...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