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公平的营商环境,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的基本前提,也是促进民间投资回稳向好的保障。民企投资是否与其他所有制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后能否享有同等的政策优惠?在融资方面到底面临什么瓶颈?记者近日跟随国务院督查组在河北、山西、辽宁、江苏、福建、四川等地进行了督查调研。
大门敞开却进不去:“隐形门槛”让民企“望而却步”
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是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督查发现,各地高度重视民间投资市场公平环境建设,越来越多的行业和领域向民间资本敞开大门,但“隐形门槛”依然存在。
一些项目看似向民企敞开大门,但设置的资质条件、工程业绩、专业要求等过高,民间资本很难达到要求。“有的招投标中限定‘企业要有30年以上行业经验’、\‘取得多项国际证书’等硬性条件,这让民间资本望而却步。”成都硅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有治说,这样的高门槛等于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排除在外!
民间投资参与PPP项目的情况也是此次督查重点。据了解,东部某市推出十多个PPP项目,明确要求民间资本和国企合作进入,但由于民营资本在合作中往往无法享受同股同权同等待遇,民营企业感到很难参与。
为放宽民资准入领域,打破行业壁垒,不少地区纷纷“出招”。2010年以来,浙江省先后出台22个实施意见和细则,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农村、交通、教育医疗、金融服务等领域。广东出台的“粤36条”要求,基础设施、政策性住房、国防科工等六大领域16个行业敞开胸怀,鼓励民资进入。
督查中,民营企业家普遍期待,各地政府和部门能够进一步降低民间投资准入门槛,切实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提振投资信心。
市场环境建设路还很长:民企的困难谁来“眷顾”
民企在市场竞争中“二等公民”的地位,成为不少民营企业家的吐槽点。“民营企业信誉再好,最高也只能被评为AA+,而国有企业同等条件下一般都能评上AAA,这相当于给民营企业融资人为制造了瓶颈。”辽宁一家民营企业老总表示,希望能够以市场竞争力为标准,一视同仁地对待行业内各种所有制企业。
在山西,一家民营企业负责人向督查组反映,一些政府部门采购会设立限制性条件,比如采购一两百万的设备,却要求企业注册资金在1个亿以上,“这明显不合理!是为大型企业‘量身定做\’!”
江苏法尔胜泓昇集团董事长周江反映,目前创新资源和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民企在争取科研项目方面难度很大,迫切希望国家多给民营企业科技创新支持。
除一些不公平待遇,知识产权保护缺失严重影响了民企创新和研发投入的意愿。成都星空三维公司负责人余晟睿向督查组反映,公司发明的3D打印产品,才上市一个月,就出现了非常相似的仿制品。“公司专利审批需要很长时间,从去年10月开始到现在还没批下来。面对这些假冒产品,我们无可奈何,非常苦恼。投资高新技术产业的民营企业不在少数,迫切希望政府在维护市场环境公平、加大打击造假力度上能做出更多努力。”
不少民营企业在督查中反映经营成本上升过快,影响投资意愿,但也有一些地方为民营企业降成本提供实惠。江苏省无锡市出台了工商业企业用水价格下调1元/方、用电价格降低3.12分/度等32条降成本举措,预计一年可降低实体经济企业负担200亿元左右。
贷款难、成本高、期限短:融资难题苦不堪言
融资难、融资贵是民企的痛点之一,破解融资难事关民企的壮大发展。督查了解到,多地“出实招”来破解融资难题。
浙江省引导金融机构创新年审制贷款、循环贷款、无还本续贷等还款方式实现企业贷款到期与续贷无缝对接。广州市建立了专门针对中小企业的股权交易中心。然而,优惠政策“春风吹不着”、民资高利贷“吃不消”的问题依然普遍存在。
福建省金融办主任付朝阳从金融部门角度剖析了当前民企融资难的深层次原因。他认为,融资难与许多银行只关注于部分民企违约造成贷款风险,而很少考虑区域差异性和企业个性化贷款需求有很大关系。形象地说就是“一人感冒,全家吃药”。这当中,存在大量地区和行业“一刀切”的现象。
为解决融资难问题,不少民营企业呼吁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创新融资方式,出台促进民营企业上市挂牌政策措施,降低企业发债门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据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新闻推荐
新华社成都6月4日电(记者吴文诩)为有效打击制贩假盐,今年以来四川省开展制贩假盐专项治理行动,截至5月底,已向公安机关移送9件符合追究刑责的盐业违法案件,涉及假冒食盐153.57吨。四川省盐务局...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