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雍宏伟
3月27日上午,高坪区江陵镇亮垭子村几位村民准备下种生姜,而亮垭子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太平却牵挂着家中4万多公斤生姜还没找到买家。谈及今年生姜的销售,刘太平感到有些“压力山大”:就在生姜价格一路看涨时,包括江陵镇和省内其他地方的村民纷纷种植生姜,导致生姜市场供大于求。
如何破解全镇生姜滞销的“姜局”?江陵镇党委、政府通过网络电商平台、与在外务工乡友联系业务,及向附近县乡推销和窖藏生姜错峰销售等方法,已成功销售本地生姜近100吨。
成立合作社带领乡亲致富
刘太平今年42岁,是亮垭子村的普通村民,多年前一直在外务工。3年前,为了照顾孩子回到家乡,承包了本村撂荒地140多亩,全部种植柑桔树,树下套种生姜、蔬菜和药材。
在江陵镇农业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帮助下,刘太平柑桔树下套种的生姜亩产达到2000多公斤。“前年许多商贩都跑到地里来买,刚拨出来的生姜,还带着新鲜的泥土,就能够卖到6元一斤。”刘太平说,种植生姜的土地就像聚宝盆。许多村民看到种植生姜能够挣钱,纷纷找到刘太平要学习种生姜的技术。
刘太平决心帮助村民,带领他们共同致富,很快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该村58户村民自愿加入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唐仁伟也选择了将自己20多亩土地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的土地面积达到320多亩,许多村民在不到一年时间,就单靠种植生姜挣了大钱。
生姜价低滞销愁了姜农
就在生姜价格一路看涨时,包括江陵镇和省内其他许多地方的村民纷纷种植生姜,导致生姜市场供大于求。谈及今年生姜的销售,刘太平感到“压力山大”,目前他仅卖了1万多公斤,还有4万多公斤没有卖出,已请人将其放入地窖中贮藏保鲜。刘太平说,地窖中贮藏生姜可实现保鲜,但新增了贮藏和保养的成本。
刘太平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往年的生姜每公斤最低都卖12元以上,而今年的生姜价格偏低,批发价每公斤才卖到4元左右,带泥土的生姜2元一公斤都难卖出,如果运到市场上,一公斤生姜零售可卖到10元左右,市场零售价稍贵一点,但去掉运输和销售环节的成本,其价格仍不让姜农动心。
亮垭子村李才林也是合作社的成员,看到今年生姜价格一路走低,他和许多姜农一样,选择了将生姜贮藏在窖中,希望生姜的价格走势看涨,到时来错峰销售。“许多村民在走亲戚串门时,都在为生姜打广告,希望引来买家。”农场主唐仁伟介绍,他通过微信朋友圈与外地的姜贩联系,已销售生姜2000多公斤,还在争取帮村民介绍生姜销售业务。
抓市场搞营销全力破“姜局”
柑桔产业是江陵的重要经济支柱产业,生姜则是该镇村民经济增收的重要农作物。江陵镇人大主席陈春华介绍,目前,全镇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共有11个,种植生姜3000多亩。以往,该镇的生姜销往云南、重庆、成都等地,而根据目前初步摸底,除了极少部分生姜要预留作种姜的外,仍有200余吨生姜滞销。
如何破解全镇生姜滞销的“姜局”?江陵镇党委书记寇兴奎介绍,利用网络电商大平台和政府的门户网站,更大范围寻找生姜销售的商家,目前,已通过网络与重庆一家生姜加工厂家达成意向性协议,预计可销售生姜近100吨。同时,该镇多次召开党员干部大会,积极发动干部群众和在外务工的乡友联系,力争把家乡的生姜销售业务做到全国,目前已有40多位乡友通过各自的圈子发力,推销家乡生姜12吨。
组织姜农抓住本地批发和零售市场,其销售量可达50多吨。江陵镇纪委书记袁钢介绍,他们以镇政府的名义,向附近的南部、仪陇、渠水等县的乡镇搞推销,帮助姜农卖生姜,请农技人员为姜农搞宣传和技术培训,将生姜存入地窖贮藏,进行保鲜选择错峰销售,努力帮助村民破解“姜局”。
新闻推荐
(紧接1版)用改革的思路与办法破解影响发展的瓶颈制约。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依法依规地干,深入开展“法律七进”和基层法治示范创建活动,统筹抓好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加...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