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潇 实习生 冯单妍
12月12日一大早,仁和区布德镇老村子村殿塘子组的山窝里,当地村民正在修路,一派繁忙景象。老村子村“第一书记”张菲菲和村民一起运土石,蹭了一身泥土。山头上,78岁的村民胡兴文搬来小板凳,坐在自家院子里,瞅着眼下的路一天天延伸,心里乐开花了。
“村里这条老路一睡就是几十年!如今,这条路睡醒了呢,因为村里来了‘第一书记\’。”胡兴文说。
这条路是村民的“切肤之痛”,张菲菲对此感同身受。进村不久,天降大雨,张菲菲开着自家小车去殿塘子组开展工作,轰了半天油门就是爬不上陡坡。张菲菲暗下决心,把硬化村组道路作为上任后的“头把火”来烧。
在村民代表大会上,张菲菲“大话”一出,语惊四座。砖房子组到殿塘子组这条土路,长4.5公里,实现硬化没有几百万搞不定!一旁的村干部为他的承诺捏了一把汗。
“为了筹集资金,镇里、区里、市里相关部门、企业,张书记四处奔波,自家小轿车光是烧油一个月下来就是1000多块。”“底盘磨损严重,拿去修理了。这不,他所在的单位市地税局给他配备了一辆越野车。”谈及筹资,村干部们有说不完的话。
就是这样四处“化缘”,张菲菲硬是凑齐了199万元。大伙把锣鼓一敲,道路硬化工程开工了。
今年36岁的张菲菲,有着多年的税务工作经验,找哪些部门干哪些事,他心里一清二楚。用他的话来说,在“娘家”工作了17年,确实给他“化缘”提供了不少方便。用钱的地方多,他恨不得一分钱掰两半花,确保资金用到刀刃上。
张菲菲驻村4个月,争取资金3.7万元、水泥砂石10吨,修建冲毁的彭纸房桥;争取资金14万元修建移动4G基站;争取镇里支持,由仁和新农校出资,带领村民去大龙潭学习芒果种植技术,去大田、平地参观新农村建设,去中坝学习村务、党务建设;争取市农牧局帮扶资金20万元,改良芒果、核桃品种;协调市总工会出资9000元及布德镇党务经费6000元,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帮扶5名贫困学生上大学;在市级领导的帮助下,协调争取成都科伦药业支持,免费为村卫生室提供价值40万元的药物及帮扶资金100万元;市地税局拿出专项帮扶资金130万元……
“张书记会‘化缘\’,还想法‘生钱\’。”村文书陈德祥说,张书记靠着自己的能力为村里筹钱谋发展是本事,但以钱“生钱”,为村里增强“造血功能”是更大的本事。
张菲菲和村干部们商量,争取仁和区涉农打捆资金,准备征用农民的土地,在村里建个自由贸易区,并与四川科伦集团合作,把特色农业产品销售到市场价值更高的地区。并在村自由贸易区统一交易,让村民增收致富的同时,还可发展集体经济。
待线下平台建成后,张菲菲还打算发展电商。目前,4G信号的基站正在建设中,待完善基础设施后,将利用“互联网+”,把当地更多的特色农产品销售出去。
张菲菲从修路工地回到村委会,一路上无论男女老少,都笑意盈盈地问候“张书记好”“菲哥好”“张书记吃饭没”,开汽车骑摩托的村民纷纷按喇叭打招呼。
张菲菲刚来村里时,可没有这样的“待遇”。由于常年坐机关养成的习惯,他穿着白衬衣、西装裤、黑皮鞋下地,一看就不是“村里人”。
转变角色,从改变着装做起,从增进感情做起,从办实事做起。看见有村民割黑麦草,他抄起镰刀就下地,边干边聊。为村子发展规划征求意见,他拉住一个又一个村民,从早聊到晚。
村委会一间6平方米的房间,是他的落脚地,一床一桌一椅。“我吃住在村里,大伙就像吃了‘定心丸\’,知道我扶贫不是耍花架子。”张菲菲说,“把村当成家,才能得到村民的支持和信赖。”
就这样,张菲菲成了“我们村里的张书记”。
新闻推荐
为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纲要》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四川省优秀作品创作生产,在全社...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