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市中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村,市中区龙门镇龙门村在永久性和阶段性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过程中,积极探索可行经验,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还增加了农民收入。
◇本报实习生周瑶慧文/图
当确定为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村时,村支书罗家元喜忧参半,喜的是借助这轮改革契机可以带着全村村民致富,忧的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村,如何摸着石头过河才不会“摔跤”?
“几千年的小农经济观念深入骨髓,让农民放弃自己的土地,那依靠啥?吃啥?”作为土地退出后农民最重要的后续保障问题,龙门村经过村民议事会,多番走访筛选,确定符合退出条件的农户,“首先你要有稳定经济来源、固定住所,不再以农业生产为生存条件,有社会保障,这样才能保障退出农户的基本利益。”
在罗家元为土地退出愁闷之际,村民陈锡英找到书记要主动将自家5.38亩土地的承包经营权退给村集体组织,陈锡英告诉书记,自己全家人户口基本迁出,自己在成都也有固定收入。
“这地大概不会种了,一直撂荒还不如交给村集体组织统一经营,给村里百姓谋点儿利益。”为了补偿农户土地退出后的利益损失,龙门村通过协商按照30年年限乘以年均产值对陈锡英进行了经济补偿。
被退给村集体组织的陈锡英的土地,龙门村将其作为集体资产入股到引进的农产品种植公司,从中分红。
51岁的刘意海是龙门村9组村民,11月20日,阳光明媚的午后,刘意海吃完午饭,一顿小憩后,便背着喷雾器直奔地里给青花椒打药。同样是干农活,现在的刘意海做起来却更有干劲儿,“现在干一天就有50块工钱,不像以前可能干一年下来都挣不了几个钱。”
在将自家7亩承包地流转出来之前,刘意海家一半的土地一直处于撂荒状态,“子女在外务工,自己劳动力又有限。”自从退出承包地后,刘意海和妻子便开始在种植公司打工,“现在,我们的腰包鼓起来了,一个月下来,两人能挣2000多元,以前自己种地,一年收个两三千斤粮食,能卖三四千块钱就不错了。”
像刘意海这样承包权退出后依靠驻村打工,收入反而增加的农户不在少数。据村支书罗家元介绍,引进的农产品种植公司为全村提供了110多个就业岗位,“公司承包种植了800亩青花椒,而这些经济作物的除草、打药、育苗等工作,就‘承包\’给了我们农户,公司减负,农民也增加了收入。”
新闻推荐
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开幕王东明尹力到会祝贺 柯尊平出席 晏永和作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 王正荣作提案工作情况报告
四川日报讯(记者吴浩钟振宇)1月23日上午,省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在成都开幕。5天会期中,省政协委员们将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为共谋四川省“十三五”发展、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