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经历过“双十一”的剁手族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经历:买的时候欢天喜地,大袋小袋提回家,可是几天后打开衣柜或冰箱一看,原以为自己会喜欢的衣服怎么变得不喜欢了?之前明明觉得好吃的零食自己怎么现在一点也提不起胃口了?
许多时候,我们在买东西时抱着“早晚会用到”的思想,后来却发现之前的选择并不是现在的自己所喜欢的。有新闻报道,今年“双十一”后的快递员们“平均每送出10个快件,就有3个要退货。”
买的时候很喜欢,穿的时候觉得丑,是我们天生善变还是喜新厌旧呢?
再喜欢的东西,也绝不再买两样
终于有一天,我恍然大悟:自己曾经因为当时喜欢而重复购买的所有东西、任何东西,一旦时过境迁,就全都变成了索然无味的鸡肋!
我的衣柜里有两件白色H&M长袖打底衫,一件是圆领,还有一件是鸡心领。
它们实在是太、太、太基本款了,可以配在任何一件稍微厚实点儿的毛衣或者套头衫里,所以有两件也不觉得很重复,况且可以安慰自己说它们领口设计不同,厚薄也稍有不同。
但我不想告诉你,我曾经有四件这样的打底衫……去年,我先后处理掉了另外两件。
最开始我只是很随意地买了一件圆领的,后来发现:哇太实用太好穿了,简直可以多买两件。再后来又逛街的时候,还偏偏遇到了打折,买二送一,于是,衣柜里就又多了三件。
我满怀信心,觉得好划算。但是没过多久,就开始感到厌烦。之前的“百搭”变成了“单调”,看着其他款式、颜色的打底衫,我又有了购物冲动,但是转念一想,衣柜里还躺着四件呢,并非“囤积狂”的我不得不打消念头。
终于有一天,我恍然大悟:自己曾经因为当时喜欢而重复购买的所有东西、任何东西,一旦时过境迁,就全都变成了索然无味的鸡肋!
比如还有两件米灰色套头衫,当时也是喜欢得不得了,心想着实用好穿,一口气买了两件,回家第二天就感到后悔,但是商标已经被手快得欠抽的我剪得干干净净……
与之类似的还有两条一模一样的瘦腿牛仔裤,出差时买的,回到成都就后悔;两副纯银圆圈耳环,一大一小,戴了几次就觉得一副足矣……
这种一次性购买的还不算最糟,像开头那样,本来只买了一样,后面觉得好,又去追加的才是自找。我就像只自信的孔雀一样,长期盲目高估自己对一件东西的钟爱程度。稍觉满意就认为会一直满意,完全不相信人类喜新厌旧的天性有多顽固。
这导致我远在昆明的小表妹,长期以来情愿或不情愿地接收我N个快递包裹,里面都是我买多了然后又迅速厌倦了的衣服鞋子和饰品。因为我见不得自己的错误一直摆放在眼前。去年夏天,表妹来成都玩,忍不住告诉我:“姐,你送我的好多衣服,我后来都寄往贫困山区了,你不介意吧?”
就是从那时开始,我给自己下了“死命令”:不论任何东西,不论当时有多喜欢、感觉多划算,都只许买一件!
该“命令”执行至今,从未后悔,只觉得庆幸。(Chloe)
在商店时一见钟情,买回家后两看生厌
我们一进专卖店,和这条裙子一见钟情,和那双靴子生死不分离……那么漂亮的东西咋个一买回家就两看生厌了喃?
陈奕迅有一首歌唱得好啊,“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和我们女生逛街一样的道理嘛!看到啥子巴适的好东西通通都有据为己有的冲动,不当即买回家摆起就要心心念念好几天,衣柜里永远差的就是这一样嘛! 耍朋友还有个道理说得好啊,“相爱容易,相处难!”和我们女生买东西一样的道理嘛!我们一进专卖店,和这条裙子一见钟情,和那双靴子生死不分离……那么漂亮的东西咋个一买回家就两看生厌了喃? 我和我周围的小伙伴都有这个困惑。有一次突发奇想,想配一个眼镜扮一扮轻熟、知性。先是自己偷偷跑到眼镜店试戴了一圈,有两三副戴上后还有点乖。店员的意见几乎是可以忽略的,反正他们觉得你咋个都是乖,立即下单就更乖。 有点贵,最后关头与其说是理智,其实是不太饱满的钱包战胜了冲动。回家后我那个辗转反侧呐,第二天立即约了同事陪我再去看看。同事戴了十几年眼镜,算行家了。帮我掂量了镜框质量,检查了鼻托……万事俱备,买单的时候我又犹豫了,好贵啊!平时不咋戴得嘛,网上价格倒要便宜些,但不能试啊,这一副戴起好看的眼镜,我该不该为它付出“巨资”喃! 结果周末又喊了闺蜜陪我去看,怕被店员认出,还换了另一家店面!闺蜜的话比较中肯,还建议我配上防辐射镜片。提高了眼镜的利用率,这个单值得买! 照理说看了又看,挑了又挑,比了又比,想了又想……这么完美的决策应该没有遗憾了啊?现在照镜子,我简直想不通怎么就越看越不顺眼了喃?今天才是我买回来后第一次戴啊!
(李嘉茗)
别对未来的喜好太自信
为什么未来的自己和现在喜好不一样?这是因为在预估未来的喜好时,我们总是过度自信,即过于相信自己能够把握未来的“口味”,而实际上我们经常出错,“口味”它飘忽不定。
美国怀俄明大学的研究者通过一个现场实验,拿出了有力证据,证明过度自信存在于人们的跨期选择中。
一个跨度两周的“未来”实验
实验的第一天,所有参加实验的人需要在13种零食中选出当前最想吃的两种(选什么就可以吃什么),之后还要为下一周以及两周后的这个时间各选出两种。实验者所做的选择代表了他们对自己未来喜好的预估。同时,他们还要用一个百分数来说明,他们有多大的自信能实现自己的预估。
在做完这些工作后,参加实验的人就可以领着当前选择的零食回家了。一周及两周后,他们还要回两次实验室,每一次的步骤都相同:研究者会把上一周的13种零食重新摆出来,要求他们从中选出现在最想吃的两种。通过对比,研究者就能了解到被试者在首次选择时对未来喜好预估的自信程度和准确程度。
结果发现,人们普遍确信自己能够掌控未来的喜好。当为下一周选择零食时,平均82.6%的人认为,未来的自己也会喜欢现在的选择。而将时间跨度拉长为两周后,虽然自信程度有所下降,但仍然维持在高位上(81.45%)。
可是实际情况呢?一周后重新选择时,只有45%的人按照自己之前的预估出牌,两周后这一比率略有下降,为44%。超过一半的人否定了自己两周前的选择,而这些人曾经信誓旦旦地以为未来的自己一定会喜欢当下的自己所做的选择,即使这个所谓的“未来”只有短短两周的跨度!
喜新厌旧 女人更胜一筹
这个实验可能就能解释,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去超市买了塞满冰箱的各种零食,但直到它们放过期也提不起丝毫兴趣。人们在消费偏好上就是这么“分裂”,而且女性的“分裂”程度要远高于男性。时间跨度为一周时,女性在当期偏好与未来选择之间的差值要比男性高10%;当跨度是两周时,该数值将上升至18%。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女生更可能发现买了的东西不喜欢,而且随时间推移,不喜欢的程度和概率也越来越大。除此之外,年龄也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平均而言,每增加一岁,当期偏好与未来选择之间的差值会扩大1%—2%。
选择出错 因为易受干扰
当为未来做选择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提前模拟未来事件的发生场景,比如一周后吃着拉面或是薯片。通过这种模拟,我们就能提前体验可能产生的享乐主义结果,并据此确定自己的未来喜好。可是模拟内容毕竟不是真实情境,而且模拟过程容易受到当前环境的干扰。如果我现在非常饿,我更可能倾向于买拉面;如果我刚吃饱,就更可能选择薯片。正是因为我们在模拟过程中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所以才会在跨期选择中表现出过度自信。
研究者表示,过度自信会损害我们的效用水平。如果你非常确信自己刚买的那条裙子会一直深得“主”心,可仅仅过了一周就发现自己不宠信它了,这时你要么退掉它(但是得掏邮费或花时间),要么就让它雪藏衣柜。无论是哪种选择,都会让你有一些损失和不爽。所以购买前准确判断自己的喜好、避免过度自信就显得十分重要。
抑制冲动 请三思而后行
怎么能尽可能理性消费呢?你可以设置一个冷却期,在做任何选择之前,不妨花点时间仔细想想,这个东西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以后能用上吗?而且应该跳出决策时的环境,尽量从一个中立的视角去考虑这个问题。
此外,你还可以在购物前就列好商品清单,区分出需要的东西和不要的东西,这样就能保证当前选择与未来喜好的一致性。
总之,无论是购物还是为未来做计划,我们都会有点小“自负”,非常相信自己能够把握住未来的喜好,可现实却让我们一次次难堪。自信是好的,但在消费中还是谨慎一些为妙。
(本文来源于果壳网 Sharken译)
为什么未来的自己和现在喜好不一样?这是因为在预估未来的喜好时,我们总是过度自信,即过于相信自己能够把握未来的“口味”,而实际上我们经常出错,“口味”它飘忽不定。
新闻推荐
想参观哪所学校?想约哪位校长? 关注“成都儿童团” 商报带你进校园
每所学校将征集100名家长参观为了让参观更加有序,此次活动,每所学校只征集100名家长参观。如果你感兴趣,关注“成都儿童团”微信公众号后,在对话框里输入“家长姓名+手机号码+最想去的学校名称”,我们...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