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确,其实人生并没那么复杂。“爱,不爱;画,不画;变,不变;向前看,向后看;向东进,向西闯……即使有过纠结,心意已定,一切变得从容。秩序井然,丝丝入扣。”著名艺术家周春芽,昨天下午站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二楼的专题展览馆门口,为自己的“始终是开始——周春芽作品(2015)”个展讲话,这也是2010年他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四十周年回顾展、2012年上海周春芽艺术研究院展览、2013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馆展览后再次举办规模个展。也是其“园林”全新系列作品的第三次重要亮相。
简单来说,周春芽的新作,可见依旧笑春风的桃花,秀绝天下扬州园林的精灵,石涛济山僧的梦呓……是周春芽与古代文化的一次对话,更是对《园冶》的深度解读,对《扬州画舫录》的礼赞。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澳门报道
这次展览不一定有进步,但是我希望有一些变化”
周春芽今年60岁,2013年他58岁时有了儿子。也是从2013年开始,他每年“烟花三月下扬州”,采风、创作,选在花开烂漫时怀着幸福之心来到园林,感受幽深曲折、温暖冷冽、花开花落,他的创作状态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的温暖,儿子的诞生,作品更加的厚重,这次的展览不一定有进步,但是我希望有一些变化。我很感恩这个年月,在我人生中很重要的时期在澳门办这次个展。”耳顺之年的周春芽坐在成都商报记者旁边,这样说。
儿子出生,生命重新开始;60岁办展,艺术重新开始。
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本次展览的展览总监陈浩星说的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和周春芽合作是一件乐事。他是个阳光型的艺术家,将幽深曲折都置放于作品中,为人处世,不矫饰,不造作,开门见山。他和你交流思想,无遮无掩,十分坦诚,经过几番琢磨,得出一个大家认可的方式。这,就是今天的‘始终是开始\’,标志着2015年的周春芽,艺海扬帆四十秋,在耳顺之年又回到起点,开始另一个艺术旅程,而且似乎可能肯定必然不知何为终点。他勇于冒险,精力旺盛,不会被昨日羁留。”
12件全新创作的油画,一件青铜彩绘雕塑,周春芽的这次个展从2015年10月16日持续至2016年1月3日。他借鉴明清四王(王恽、王鉴、王时敏、王原祁)、四僧(朱耷、石涛、弘仁、髡残)等的绘画语言,以怀古的方式进入已逝的、甚至是“颓败的苏州、扬州等园林时空”“并透过中国传统符号、笔触结合西方的色彩,描绘太湖石、亭台楼阁、树木缠枝、花卉等景致,从中寻找一条区别于西方艺术及中国艺术的视觉语言方式。”
本次个展还特别将周春芽在上世纪80年代与一些后来重要艺术家的书信往来编撰成书,密密麻麻,一张信纸正反两面都写。书信是根据重量来算邮费的,周春芽给自己定了规矩:所有的信都必须在两个马克之内搞定,“写上三页纸就要影响我的生活了。”
他在给张晓刚的一封信里写:“当所有人对你的风格习惯了,那你的心也可以变了。人总是很怪,没有出来,就想出来看,当你达到目的时,生活在这种优美的环境里,却又想念艰苦的岁月。”周春芽回忆自己在德国留学期间,所有的书信似乎都是写给自己的。书信里情怀满满,鼓励自己待下去,是一种孤独的海外生活的写照。这些书信和写信者背后的心情,成为他身揣100美元和一箱方便面就去欧洲留学的原始动能。周春芽一辈子唯一靠体力挣钱的时候就是跟一个伊朗留学生去当搬运工,三个月,满足了他半年的求学生活,给了他最深的生活体验。回国后,他的老师为了鼓励他坚持绘画,还每个月在信里给他寄50马克,“盼信来”成为一段时间他最难忘的内心感受。
遗憾还没在家乡成都办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个展
昨天个展的嘉宾阵容颇有分量:作为东道主,澳门艺术博物馆的赞助人代表,“赌王”何鸿燊的四太,影星刘嘉玲,著名艺术家张晓刚,著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吕澎,上海龙美术馆创始人王薇,还有众多专程赶来的资深藏家等等。
“来日方长,他当是新旧世纪交集之中最具探索精神的艺术家。”陈浩星用了“来日方长”这个词,在昨天的展览现场,来的几乎都是周春芽几十年的藏家,一群太有生命经历与故事的人在一起,气氛可想而知。当然,周春芽也有遗憾,去年底,他获选“成都商报2014读者口碑榜年度艺术家”称号,他遗憾的是,60岁了,到现在还没有在家乡成都办一场真正意义上的个展。
澳门民政总署管理委员会主席黄有力在“展览献辞”里提到,“周春芽是一个富有生命力、勇于尝试不同类型创作的艺术家。他虽然对中国传统书画有所探索和研究,却不被既定的思想所约束,把西方的新表现主义融入中国的油画,充分表现他对色彩的激情与灵活运用,最终在油画的世界里创造出属于他自己的自由国度。周春芽的作品有别于一般的水墨画,更不是我们所认识的西方油画。他以山、石等本体为素材,用色大胆,对比强烈,画中的构图、着色均蕴含著作者强烈的个性,在传统与创新之间,作者选择了他别树一帜的位置。”
作为展览合办方,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局长吴卫鸣则在发言中表示,周春芽深受德国新表现主义的影响。正是在德国新表现主义的熏陶下,引发周春芽对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批判性思考,“丰富了他对题材、造型、语言方式的认知。他的创作结合了中国的传统及西方对艺术的激情,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他对用色的独特见解及大胆、幽默的风格,让他在当代艺术家中站稳脚步、屹立不摇。周春芽以开放的艺术语言具体地阐述世界,他不会用固定的思维方式创作,偏好创新所带来的震撼和冲击,透过作品反映出其艺术逻辑的多元性及跳跃性。”
我还是属于“瞻前顾后”的艺术家
开幕式前,周春芽和策展人冯博一在演讲厅进行了一场对谈,他在对谈中提到了为什么现阶段关注“园林”,以及“园林”和与之前“桃花”等系列的关系。
“画桃花从人性的角度思考得比较多,色彩很鲜艳,画起来比较自由;画园林就是另外一种感觉,更想把一些东西隐藏在画里面,把一些想法通过石头、树,通过笔触等表达出来,借鉴了一些传统艺术家的语言方式,难度也要大一些。画了几张以后,我又多次去扬州,通过对当时石涛、龚贤、髡残等艺术家那个年代的理解,寻找与他们画石头、画大自然方式中的共同点。”
“我的创作里,‘绿狗\’没有考虑传统,画绿狗是一个全新的发现,包括色彩、力量、造型、构图、思想。桃花严格讲虽然是中国传统的题材,但是我画的时候比较开放。画园林就稍微有点儿保守,但其实还是借用,我没有必要单纯表现这个园林,我也不是做园林的艺术家,没有义务重复一遍。”重复太没有意思了,周春芽说,“比如说我对色彩的激情就跟石涛他们的创作理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我在想,为什么石头、树是经久不衰的题材?西方的当代艺术家也还在画──西方叫风景,我们叫山水。我创作的时候想到传统的语言方式,用夸张的色彩表现出来,这又是和中国传统的‘墨分五色\’不一样的西方色彩的概念,我想把它们结合起来。用油画画传统题材在中国曾有很多艺术家尝试,我还不想用西方的色彩去表现中国的题材,我觉得这样太简单,还是结合艺术家对大自然的爱,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手法只是一个方式而已。”
周春芽在展览现场对成都商报记者说,他出国留学前,是既没有传统也没有受到新思想影响的艺术家──“我们受的教育都是这样,纯粹掌握了一些造型能力,但这个能力又是保守的、不开放的。”从“绿狗”“桃花”到“园林”的变化都不是故意的,到了一定的时候是自然而然的。“我是生活在中国的艺术家,但也有西方色彩等因素的影响,出来的东西会跟西方艺术家不一样。我是试图寻找一个区别于西方艺术,同时又区别于传统中国艺术的中间的路子,这是最初的想法。我们现在希望艺术家往前面走,创造新的语言,认为这是艺术家的责任,我好像还不是,我觉得我还是属于那种瞻前顾后的艺术家,不是彻底的前卫艺术家。有些东西是时间概念,像当代艺术家再过50年也是传统艺术家,但是有些人可能变成传统艺术家可能要晚一点,100年以后才可能去理解他的革命、他的创新。”
不一定比你好,但一定要和你不一样。油画中国化的问题,很多前辈都做过这方面努力,每个人方式方法不一样。作为我来说,我并没有刻意而为之。我在具体画的时候还坚持我自己的手法,我在德国最大的收获,除了我是很早接触到西方当代艺术家的人,还更确定了我回国、坚持我自己的个性(的想法),哪怕不是正确的是错误的,也要和别人不一样。”
——周春芽
新闻推荐
育儿经四年级的孩子英语不得了!翻翻课本,章鱼、孔雀这些我不认识的单词统统都有,蟋蟀等我觉得一辈子都用不到的单词也有。思思偏偏对英语兴趣浓厚。因为北师大版本的英语课本连唱带跳,歌舞俱全,困扰我...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