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农历正月初十,下午2点整,位于市中区阴家巷内的英英川剧团门外,响起一阵鞭炮声。掀开剧团的花布门帘,一方明亮的舞台进入眼帘,台下坐满前来看戏的观众。戏台上端坐着一个穿大红锦袍的假人像——梨园祖师,一个画着花脸、身着西装的男人念完一段吉利话之后,焚香烧纸,杀鸡祭台。
这天,英英川剧团开班“易主”,原团长胡英将英英川剧团交给侄女婿张明达管理,这是剧团开班的第12个年头。那么,在川剧低迷的21世纪,英英川剧团是怎样一步步走到现在的?
◇本报实习生晏治权文/图
“想把川剧一直留在舞台上”
胡英今年已经74岁,但她不愿彻底放弃自己创办12年的川剧团。因为剧团凝聚了她的心血,也是丈夫林泽良大半辈子的积蓄投入后结出的果实。
这一次,胡英将剧团交到了张明达手里,自己“退居二线”。胡英透露,交出剧团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目前自己身体不好,不能更好地管理剧团;二是资金来源少,剧团运转陷入困境。胡英说,来自资金的困扰从12年前正式创办英英川剧团就存在了,胡英决定将剧团交给张明达,按照她的话说,“张明达不是外人,自己也放心”。
英英川剧团创办之前,胡英曾多次萌生创办民间川剧团的念头,但均因资金问题而夭折。
胡英16岁开始学习川剧,对这门历史悠久的艺术有着深厚的感情。年轻时,她跟随四川各地的“火把剧团”四海为家,川剧成为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年老后,她在舞台上唱不动了,但“想把川剧艺术继续留在舞台上”,因此,胡英很多次想办川剧团,但因为缺乏资金,丈夫一开始也不支持,想法一次次被扼杀在摇篮中。
2003年,胡英终于抓住了机会。
一天,胡英和朋友李兰英在东兴区廖坝子闲逛。胡英发现廖坝子竟有一个可搭建戏台、容纳上百人的场地,创办川剧团的想法再一次涌上心头。胡英向李兰英说出自己的想法后,得到李兰英的支持。
然而,李兰英心里装着一个疑问:川剧能赚钱吗?胡英先邀请成都李门板(原名李官禄)的戏班子到东兴区廖坝子演出。演出受到观众(大多为中老年人)的青睐,观者众多。打消疑虑后,李兰英出钱,胡英负责召集演员。胡英四处奔走,寻找当年曾和自己一同在各地“火把剧团”演出的“师兄师妹”。胡英知道,演员们也希望多挣钱,她开出比别的剧团更高的演出费,邀请到十多个人,组成一个“像样”的川剧班子。就这样,英英川剧团成功创办,剧团名称取自胡英与李兰英两人名字中的“英”字。
但进入新世纪后,川剧越来越不景气,没过多久,李兰英退出了。胡英又成了“孤家寡人”。眼看刚成立的川剧团就要陷入困境,胡英的丈夫林泽良决定帮助妻子一把,“了她一个心愿”。
林泽良是铁二局的退休职工,他拿出退休工资投入剧团的开支。但这一投入就像无底洞,“连个泡儿都没冒一下”。林泽良透露,英英川剧团开办至今,他已经投入30余万元,全部是自己省吃俭用的退休工资。
几十个账本承载的情意
因为妻子对川剧的执着与热爱,林泽良决定尽最大的努力,帮胡英将心愿完成。他到剧团担任会计,12年来,剧团的每一笔开支,他都记录在案。
说到开支,林泽良奔进一间屋子里翻了一阵,随即提出两个口袋,里面都装着一摞黄色牛皮纸本子,他指着这些皱巴巴的本子说:“看嘛,这全都是12年记的账!”
这几十个账本中,记录了英英川剧团每一天的收入与支出。林泽良告诉笔者,每天必须用4个账本分别记录,内容包括演出收入、演员工资、生活开支和演出剧目。12年来,林泽良每天就围着这4个账本转,直到今年2月的最后一天,他们将剧团交到张明达手里。
现年82岁的林泽良1950年参加工作,供职于原西南铁路局(1952年更名为中国铁路二局)。1958年,林泽良转入成都铁路局隆昌机务段,当时月薪为77元,“属于高薪阶层”。林泽良叹口气说,从参加工作到现在,他们夫妇共有60万元的积蓄,其中30多万元填入英英川剧团这个“无底洞”。
林泽良给笔者算了一笔账:拿2014年来说,剧团向观众售票是15元每张,一般来说,一天有50名观众就算不错了,这样就有750元的收入。然后是支出,演员工资按照主角和一般演员而定,主角每天80元,一般演员40元,这一笔费用就是五六百元;然后就是演员每天的伙食费,100多元,再加上茶钱、水电费,每天都是亏损。他接着说,这些开支还不算房屋租金:每月1200元。林泽良无奈地望着笔者:“你算算,一天该亏好多钱?”
笔者观察到,林泽良说话时,胡英在一旁默不作声,笔者望向她用目光求证时,她就赞同地点点头。林泽良说,英英川剧团去年2月份从东兴老街搬到市中区阴家巷,租用市川剧团的排练场,光搬迁费就花了2万多元,9个月来,演出276场,共亏损4万多元,平均每天亏损180多元。“4万多元中,还不包括东兴区文体广新局补贴的1万元。”他补充道。
林泽良心里清楚,靠自己的退休工资来维持剧团的生存,再多钱也不够贴。自去年得到东兴区文体广新局的1万元补贴以来,他和妻子胡英将目光投向政府,希望多得到一些帮助。胡英说:“我们办川剧团并不是为了赚钱,只是想把这门艺术保留在舞台上,让热爱川剧的老剧迷有个休闲玩耍的地方。要是为了赚钱,我早就不干了。”
剧团的前程,演员的路
2月28日,英英川剧团新年开班。从下午2点开始到下午4点半,2个半小时演出4出折子戏:《路遇》、《二妖下山》、《镇银》和《梅花卜卦》。
演员们要提前1个小时化妆,做好演出准备。二楼过道里是演员们的住处兼化妆间。50岁的演员王丽君最早化妆,她要演出第一场折子戏。中午12点40分,她坐在自己的床铺上对着镜子化妆。王丽君说,化妆品由剧团老板购买,铺盖、戏服等均不用演员操心,演员只用带几件换洗的衣服即可。
今年初,王丽君从老家富顺来到英英川剧团,这是她第二次在这里演出。她说,每天40元的工资很低,但15岁就开始学习川剧的她,已经习惯这个走南闯北、四海为家的工作,“要做其他的也不会”。再者,现在看川剧的人本来就少,收入不高,“剧团老板也不容易”。
演出时,笔者发现,张明达一人操纵所有的乐器。一把二胡夹在两腿间,笛子、铜锣、唢呐等乐器均各就各位,他脚上还捆绑着一把木槌,有节奏地击打脚下的小皮鼓。其间,若哪个演员没参加演出,就来帮忙击鼓。张明达说,其实,一个正规川剧团需要7名乐师,而他一个人包干,并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有多能干,而是为了给剧团节约开支,这样一来可以省掉6个人力。
尽管经营状况窘迫,但张明达看到了剧团的希望。前不久,他收了一名徒弟——剧团里年龄最小的沈莉筠。24岁的沈莉筠13岁开始学习川剧,目前跟随张明达学习各种乐器。张明达告诉笔者,在川剧行业,20多岁的演员少之又少,年轻人大多不愿意从事这门“看不见出路”的行当。沈莉筠和剧团其他演员一样,热爱着川剧。“我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和川剧这门艺术一起,长久地留在舞台上。”沈莉筠说。
3月1日上午9点40分,笔者再次来到英英川剧团,团长张明达已经系好围裙,下厨准备中午饭。现在,他的职务除了团长、乐师之外,还是剧团的采购员兼厨师。“这样,又可以省下不少费用。”张明达说。
新闻推荐
1991纪念凡·高逝世100周年纪念画展北京1992亚欧艺术双年展土耳其中国中青年油画展印度1993中国油画双年展北京1994赴美国举办个人油画展美国哥伦布1995中国...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