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通讯员 滕德银 文/图
仁和区几个干旱乡镇山间,一片片石榴树、芒果树林中,常常可以看见一位手拿塔尺、怀揣设计书的汉子。他身旁,总有七八名农户围着他,听他指挥搬弄测量仪器。
他叫黄仕洪,61岁,是仁和区水务局的一名退休职工。仁和区200多座水泵站,有70%出自这位水泵站专家的“妙笔”,建了30多年水泵站,村民都称他为“自学成才的水泵站专家”。
心不退,为乡亲规划致富“源”
2014年1月,退休半年的老黄,工作日程表排得比没退休时还满。退休后的日子,老黄仍然在为乡亲们建泵站的工地上。退休后,他已修建了8座水泵站,全是免费技术指导。“只要走得动,我仍然要建站。”黄仕洪说。
“有老黄给我们设计水泵站,我们这1200亩石榴林就再也不缺水了。”近60岁的农民付方友、田大能一边搬弄仪器一边说,以前水源不足,石榴早熟、皮开裂没卖相,等有了水泵站,我们优质果的产量能增加三分之一。
为了总结一生建站的经验,让后来者理论联系实际为群众建更多的水泵站,目前,老黄正在编《沿金沙江提水泵站规划》,该书已经基本完成。概述、内容涉及5个乡镇,规划的200千瓦以上的水泵站9座,其中2座装机容量超过300千瓦,扬程均在500米以上,有的近1000米。
“这个规划很有必要,它是仁和未来十年、二十年修建提灌站的一张蓝图,是解决干旱村水源问题的科学规划,是老百姓致富源头的一个水源规划。”仁和区水务局副局长卢国俊说。
改专业,自学成才解民“渴”
如今头发花白的老黄,1972年毕业于成都农机学院,所学专业涉及微耕机、收割机、打米磨面的打米机、面粉机等,修建提灌站的水泵,并不属于他的专业范围。
从1990年开始,在水务农机局工作的老黄认识到,作为金沙江干热河谷的仁和区,几乎每个乡镇都缺水。特别是近20年来,随着特色产业芒果、石榴种植面积的扩大,水的问题成了老百姓最渴望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百姓这一后顾之忧,老黄决定改专业,为老百姓解“渴”。
“只要下功夫,就没有啃不下的硬骨头。”当年39岁的老黄,自我“转型”,将心中为民服务的信念深深刻在夜晚的一盏孤灯下,刻在一本本水泵专业书籍上,刻在沟沟坎坎高高低低的山路上,刻在一把把的塔尺上……经过两年多的自学和实践,1992年,由他设计、指导施工、参与安装的第一座水泵站终于建成了。
“修第一座水泵站,说实话,我很是小心谨慎的,反复测量、计算,亲自督促施工,生怕出错浪费国家资金啊!”回忆往事,老黄感触颇深。
有一就有二,150余座水泵站在老黄的“妙手”下,纷纷建成。老黄也为此戴上了乡亲们送给他的“自学成才的水泵站专家”的桂冠。
建大站,书写致富“大文章”
仁和区200多座水泵站中,装机达到90千瓦的在2012年前只有4座,对于老黄这位自学成才的水泵专家来说,能够成功建成90千瓦的水泵站,已经是奇迹了。这4座水泵站,已经不知融入了他多少辛勤的思考和汗水。
2012年底,大龙潭乡混撒拉社区装机容量280千瓦的水泵站开工,提灌站扬程高达500多米,总投资近700万元。建如此大的提灌站,将创造农业提灌上的一大奇迹。
“我相信通过努力,肯定会成功,我不能眼睁睁看着万亩芒果树干死,那可是老百姓的致富林。”老黄谈起当初建站的想法。
接过“军令状”,老黄就开始在江边的山上“晃悠”。这一“晃悠”就是半个月,吃住都在农户家里,为的就是确保设计方案科学、到位。
“跟着老黄爬坡度达80度的山,拉皮尺,摆弄仪器,年轻人都觉得累,但看着老黄喘着粗气,还得作记录,我们就不好意思再说累了。”混撒拉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德说,和老黄检查水管焊接头,更换的接口就有20多个,老黄那个认真劲儿,没法说。
设计一个月、修建一个月,2013年初金沙江的水终于“爬上”了高高的混撒拉社区,润泽干渴了多年的芒果林。
2013年7月,黄仕洪退休后,又接了修建平地镇“金沙迤撒拉太阳能提灌站”。这个提灌站装机122千瓦,投资300万元,建成后,将解决2000多人的生活用水和1000余亩烤烟、2000余亩庄稼的灌溉用水。有了修建混撒拉大泵站的经验,经过两个月的努力,黄仕洪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新闻推荐
3月27日,成都城区被雾霾笼罩。当日,成都市启动重污染天气应急三级预案。根据成都市环保局预测,未来几天成都可能遭遇持续重度污染天气,成都市有关部门和区(市)县将采取加大街面冲洗力度、严格工地...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