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耀民
实习记者 胡莹 文/图
入冬以后,正值农闲季节,东兴区柳桥乡杨柳村却是一派忙碌的景象,村里20多家粉条加工作坊里,村民有的在加工,有的在晾晒,有的在搬运……
12月8日,记者沿着通村公路走进杨柳村,只见弯弯曲曲的乡村公路两边,村民正在忙着加工粉条,村里的田埂上、院坝里、池塘边,都悬挂着粉条。
说起杨柳村的粉条加工,粉条加工大户钟志全自豪地对记者说:“杨柳村是远近闻名的粉条村,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村里的粉条就畅销成都、重庆。这些年,村里20多户村民,继承发扬粉条加工工艺,以纯红薯粉为原料,加工出的粉条柔软、经煮、爽口,远销省内外,粉条加工业成为村里的支柱产业。”
在杨柳村6组村民黄金友的家中,记者看到,十几名村民正在忙着加工粉条。“村里的粉条加工产业为村民开辟了一条致富新路。近年来,邻村的村民大都外出务工去了,但我们村里外出务工的村民很少,有的村民在自家门口建起了粉条加工作坊,有的村民在邻居的粉条加工作坊里帮忙,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仅靠加工粉条这一项,每户农户每年平均收入3万多元。”长期在粉条加工作坊里打工的村民高贤琴介绍。
今年35岁的黄金友是杨柳村粉条加工大户,每年加工销售干粉条30多万斤,纯收入超过10万元。黄金友告诉记者,从15岁开始,他就跟随父母加工粉条。长大以后,黄金友继承祖业,自己创办了一个粉条加工作坊,逐年扩大粉条加工规模。近几年,他每年加工销售的干粉条都在30万斤以上,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粉条加工大户。
在粉条加工大户黄彬的家中,记者看到黄彬正忙着倒粉,他告诉记者:“加工粉条,先要用井水过滤红薯,晾晒的时候一定要反复用清水冲洗院坝,不让晒坝上有丝毫灰尘。这样加工出来的粉条才白净、好吃。我们村里的20多户粉条加工户,一年四季都在加工粉条,传统工艺制作的粉条,原料用的全是纯红薯粉,吃起来更好吃,很受市民欢迎。”
村干部高志君介绍,目前杨柳村有20多户村民的粉条生产加工已初具规模,每年可加工粉条150多万斤,年产值700多万元。
“如今,村里的20多家粉条加工作坊,不仅可以解决100多名劳动力就业,而且每年加工粉条需要200多万斤红薯粉,还能解决周边6000多户红薯种植户的销路。现在,用传统工艺加工粉条已经成了村里的特色产业,许多外地客户慕名而来,直接上门收购。”高志君说。
新闻推荐
4月17日,成都二环路重点难点工程——南府河桥工程最后一片钢箱梁顺利吊装。至此,二环路“两快两射两环”工程全线顺利合龙。二环路全长28.3公里,以“南二环府河桥至北二环府河桥”为界,将二...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