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碧秋(金堂县)
每当我和学生们谈到理想时,总是半认真半戏谑地说:“我与发小的梦想是从废品堆里捡出来,然后随着改革开放而实现的。”孩子们难以置信,他们无法将废品与崇高的梦想以及宏伟的改革开放联系在一起。
我于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出生在一个偏远贫困的乡村。小学时,每天下午放学,我都和同村的赵小五步行几里路去镇上拾荒。在我们眼里,拾荒就是拾取希望与欢乐。因为那些乱七八糟的木块、布条、废纸、玻璃瓶可以变成灶膛里温暖的柴火,成为全家布鞋的材料,积累成拖欠很久的学费等。
由于拾荒的人太多,我和小五的收获总是不尽如人意。听说石灰石可以卖到厂里制成生石灰,我们便涉水前往无人问津的河心。满滩的石灰石点燃了我们的梦想。小五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开一家废品收购店,不用辛苦地到处拾荒。而我最渴望的是当一名老师,不再为读书而烦恼。
1978年,我们小学毕业,村上只有我一人考进了镇里的初中。为改变命运,我刻苦学习。为补贴家用,小五专职拾荒。
上高中时,一天,我和小五在集市相遇。他的拾荒行当已由旧麻袋升级为载重自行车,车上驮着两大筐废品。他说,包产到户了,生活变好了,废品也多了,可是拾荒的人反而少了。他不必像过去那样走街串巷,只需守着热闹的集市便可收获满满。他眼里闪动着光亮,与我俩当年在河滩憧憬梦想时的神情一样。
我在“光荣属于八十年代新一辈”的歌声中迎来了高考,有幸被师范大学录取,行走在乡间,满眼尽是好风光:堰塘里,成群的鸭子在嬉戏,它们是专业户王大伯的致富希望。山坡上,一片绿油油的瓜地,李婶正忙着将成熟的西瓜卖往城里……这是我无限热爱、日益富裕的家乡。
小五得知我的喜讯后,将我拖上他的三轮货车,一路高声报喜:“本村出第一个大学生啰,大家光荣啰。”仿佛位居榜上的是他。欢快的叫声在无尽的田野上回荡,惊得林中鸟儿展翅飞翔。
1998年我回乡探亲,觉得村庄熟悉又陌生:窄小的泥路变成了宽敞的水泥路。郁郁葱葱的田野像一片片绿色的海洋,空气中仿佛弥漫着甜蜜的味道。
小五家的日子过得红火。他爱人将承包地全部变成了菜园,收入颇丰。而小五则充分利用自家的新楼房,楼上居住,将楼下办成废品中转站。远近的乡亲主动送废品上门,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收购商统一运走。小五不再四处奔忙。昔日河滩上做梦的小少年,愿望已经实现。
如今,我和小五已到天命之年。三尺讲台仍是我终身所爱。而小五的废品收购站继续为家乡节能环保、变废为宝作贡献。
新闻推荐
又到一年草莓季!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草莓都是长在地里。而近日笔者在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新陆有机蔬果基地的草莓大棚里,见到...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