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手机一扫就可看到由谁发货、由谁配送
农村群宴食品安全公示栏
铁锅中翻炒的食材渐渐飘出香味,蒸笼弥漫起热腾腾的雾气,各种农家特色菜肴已基本制作完毕,乡村厨师肖勇只待婚礼仪式完成,就可摆盘上菜。
“这场婚宴宾客有150多人,原来采购食材要满菜市场转,现在我头天在‘菜如意’下单,第二天早上5点半就配送过来了。”肖勇说,采购流程的缩短,给了他更充足的准备时间。不仅如此,对这场婚宴的举办者金堂县隆盛镇松柏村村民罗林荣来说,“装食材的箱子有一个二维码,拿手机一扫,就可看到由谁发货、由谁配送。”可以追溯,让他放心很多。
肖勇和罗林荣提到的采购平台,其实是成都市食药监局全程参与指导,成都乡村厨师协会打造的乡村群宴智慧食安管理体系中的一环。这个体系由会员单位瑞斯科技研发投用的“中国群宴智慧平台”“菜如意供应链溯源平台”“冷链物流信息管理平台”作支撑,是国内首创依靠互联网+技术,对乡村群宴进行信息化监管运营的平台。
有法可依+智慧管理体系
“坝坝宴”监管更严密
“坝坝宴”就是我们常说的农村群宴,也称之为农村集体聚餐或农村自办宴席,婚丧嫁娶、上梁乔迁,主家都会邀请亲朋好友聚到一起,热热闹闹地吃上一顿,可以说,农村群宴不只是请客吃饭,更是一种乡土文化传承。
根据统计,目前成都全市乡厨有8000余名,年办宴80万场2000万桌,参与就餐2亿人次,平均餐标每桌760元,乡厨市场年销售额约150亿元。
然而,这种集体供餐形式由于举办规模较大、食品加工条件简陋、厨师游走乡间,不易监管,存在较高的食品安全风险。去年6月1日,市食安办、市食药监局制定的《成都市食品小作坊、小经营店及摊贩管理实施细则(试行)》正式实施,成都市“三小”领域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迈入监管更加严格的新局面。《细则》将农村自办群体性宴席专业加工服务者纳入“三小”监管范围,解决有法可依问题。
在此基础上,乡村群宴智慧食安管理体系中的三大平台进行了有益补充。据成都乡村厨师协会会长付德彬介绍,体系中“中国群宴智慧平台”拥有三大核心系统:一是群宴报备系统;二是鹰眼监管系统;三是乡村群宴食品安全数据指挥中心。
每样食材有源可溯
有责可追
群宴报备系统利用移动互联网进行政策宣讲、掌上报备、乡厨培训,实现了农村群宴信息化管理,管住了流动乡厨和办宴者,提升了工作效率;智慧食安鹰眼系统将网络可视化系统、传感器等现代科学技术装置进行集成整合,能够对群宴举办点及食堂厨房现场进行远程覆盖式监管;而乡村群宴食品安全数据指挥中心则进行厨师办宴、食材采购、供应商资料、冷链配送等相关数据收集,建立起“乡村群宴食品安全数据指挥中心”。中心随时可对收集来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协助政府职能部门做好城乡食品安全风险防控。
作为食材供应环节管控的“菜如意供应链溯源平台”,引入龙头企业、生产商、供应商、资源方,为区县、乡镇的群宴行业发展注入产业资源,完成全产业链的信息化管理,实现每样食材有源可溯,有责可追。
“冷链物流信息管理平台”负责完善食安保障,以不同载容量以及通行条件的冷链车,匹配城市-区县-乡镇-村落的城乡一体多段式冷链物流配送保障,打造了一个既能满足食材高效安全供应,且成本最优的全程冷链配送体系。
值得一提的是,监管部门不止通过远程可视化进行监管,在每场宴席开始前,还会派专员到现场进行检查留样,将风险降至最低。
让老百姓吃得既安全又放心
也推动乡厨产业发展
2016年试用,2017年正式投用,今年4月3日,成都市农村群宴食品安全工作现场会在金堂召开,这意味着群宴智慧平台在成都市全面铺开。“通过试点,智慧平台的确可以实现对乡厨以及坝坝宴食材的监管,能够达到我们的预期。”市食药监局餐饮服务监管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从食材供应到物流仓配到宴席报备,乡村宴席所有环节的食材流通、经手人员、仓配条件、宴席现场都可以追溯。平台对接成都市食药监局大数据中心,方便全流程监管。”
成都市域内群众自办宴席类型、就餐人数、办宴区域、场地卫生、检查指导等相关情况在平台上也能一目了然,截至2018年11月,行政部门协管员4268名,办宴桌数461842桌,报备信息29368条,检查合格的21087条,不合格的186条,有效地排除了食品安全隐患,进一步确保了近500万人次就餐群众的安全。不仅让老百姓吃得既安全又放心,也推动乡厨产业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发展道路,形成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治理格局。
本报记者 王静宇 市食药监局供图
新闻推荐
金堂赵淮路将改建成旅游景观道路 设立3个休息区 预计明年11月完工
改造后的赵淮路(效果图)作为贯通淮州新城和县城赵镇的主干道,赵淮路即将正式启动改造。昨日,记者来到终点止于淮州新城西环线...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