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群的用网需求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公共网络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倒挂”现象。一方面,国家还需在硬件设施上尽可能铺开,加大公共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蹭网还需防止个人信息等的泄露。在公共场所或单位蹭网,还需注意防止相应的风险。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 张春河
从司法实践来说,蹭网行为因为取证困难很少被追究法律责任,但随着这一人群壮大,需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北京中伦(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 李心蕙
城市里有个群体——“蹭网族”,他们多为流动人口。难以融入城市的尴尬、业余文化生活的单调,网络成为他们最大的精神慰藉。为免费蹭网,他们在大型商场、餐馆和一些单位附近游荡。
经常逛商场只为蹭网
手指飞快地在手机上点击,时不时看着屏幕发笑,在四川成都市锦江区一间出租屋里,20岁的李林躺在床上玩手机,夜幕降临,这是他工作后的快乐时光。“工作很累了,回来什么都不想干,就想躺着玩手机。”
李林家在成都郊区金堂县,父母在外地打工,家里有爷爷奶奶。去年,他开始来城里的餐馆打工。
和李林一样,同住的其他几个小伙子也是手机不离手。“休息的时候,大家有时会相约一同去网吧打游戏。”李林说,“除了打游戏,其他时间较少交谈。”
让李林烦恼的是,一个月包月的手机流量太少。“根本不够用,看个小视频就没了……”
于是,李林和同住的伙伴经常在收工后去大商场转悠。“不买东西,就是用免费的流量。”李林说,有时候,在商场、餐馆会待到打烊,到宿舍倒头就睡。“后来,餐馆里的服务员都认得我们了,见了我们就给脸色,催促我们快点离开。”李林说,“这时候,我们就会点一杯小饮料,一坐就是大半天,服务员也无可奈何。”
公共场所蹭网有隐患
也许,虚拟世界给李林单调重复的生活涂上了一抹“亮色”。“面对手机,就像是找到了另外一个好朋友:在网上可以写自己的心情;上QQ可以和陌生人聊天……”李林说,“彼此不知身份漫无目的地聊天,让我感到安全,相互讲述的是心情,有共鸣!尤其是在附近的商场里蹲着蹭网,环境宜人不说又有空调,非常惬意。”
也有令他烦恼和尴尬的时候。“商场晚上10时一过就关门,冬天关门更早,时间实在太短了。”李林说,“有时候,和网友聊得正火热,商场打烊了,不得已下线。第二天晚上再上线,网友已经把自己删了。”
对李林这样的“蹭网族”来说,蹭网是一件方便又开心的事,但背后隐藏着一些看不见的安全隐患。
北京中伦(成都)律师事务所律师李心蕙认为,这种蹭网的行为,一方面,容易造成个人信息泄露,另外,如果占用单位wifi资源,有时候由于个人手机不小心下载了木马软件,在连网的过程中攻击并盗取了单位信息,就构成了网络犯罪。从司法实践来说,蹭网行为因为取证困难很少被追究法律责任,但随着这一人群壮大,需完善有关法律法规。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教授张春河认为,在移动化联网时代,随时随地能上网成为手机用户普遍的需求,交费办理手机流量套餐,不仅收费较高,而且网速较慢,使用免费wifi成为手机用户的迫切需求。流动人群的用网需求也反映出当前我国公共网络供给与需求之间存在“倒挂”现象。一方面,国家还需在硬件设施上尽可能铺开,加大公共网络建设投入力度。另一方面,流动人口蹭网还需防止个人信息等的泄露。在公共场所或单位蹭网,还需注意防止相应的风险。
新华社记者 董小红 李金红(据新华社成都8月12日电)
新闻推荐
有的搞电子政务,有的将村务公开栏丢进杂物里……记者走访7个市的多个村发现——《村务公开不到位村民心里有点气》追踪为规范村务公开,四川省早在2009年就出台《四川省村务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