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金堂新闻 > 正文

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金堂山村百年蒸笼远销海外

来源:四川农村日报 2016-05-03 00:03   https://www.yybnet.net/

刘新全展示大号蒸笼。

宝塔村村民在制作蒸笼底座。

郑永财(左)和父亲郑阳星(右)正在“放筋”“划盖子”。

□ 本报记者 刘鑫 文/图

金堂县广兴镇宝塔村,是一个普通的小山村,却蕴藏着一个历史悠久的 “老物件”——竹编蒸笼。可别小瞧这个貌似随处可见的物件,在宝塔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见到零零散散加工竹编蒸笼的身影。

在这里,竹编蒸笼有着近百年制作历史,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产品远销到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

现场

百道工序出一格蒸笼

4月26日,春日暖阳照耀下的宝塔村,山清水秀。记者与村干部刘玉红等人一边行走其中感受着农家氛围,一边聊起了宝塔蒸笼。

“要说我们村做蒸笼,最早可以追溯到清末民初。制作工艺一开始是从江西、湖南等地传入的,后来经过村上三四代人不断提升,才有了今天的品质。”刘玉红表情严肃地说,“不少家庭做蒸笼,都是‘父传子\’一辈辈传下来,真正的‘祖传手艺\’。”

来到今年53岁的宝塔村三组村民郑永财家中,只见他身旁摆放着一大堆已剖开的竹片,他拿着把尖头镰不停在竹片里划拉出一条条分布均匀、深浅一致的沟槽。“我们行话管这叫‘放筋\’,就这么一直‘放\’,直到竹片厚度降到只有原先的三分之一,让坚韧的竹片变得绵软,再开火‘转皮\’,转成圆圈,做成蒸笼的外皮。”郑永财介绍,一格完整的蒸笼做下来,有约100道工序,熟手耗时最少也得一天一夜。

与郑永财一同加工的,还有他80岁的老父亲郑阳星。别看老人年岁已高,做起手工丝毫不含糊,一条厚约2厘米的竹片,老人用镰刀可以划拉出六七条细竹片来,行话叫“划盖子”。上前一问,老人更是耳聪目明,他笑呵呵地说:“我16岁学做蒸笼,到今天已有60多年了。”

追忆

“笼王”传人话辉煌

在宝塔村说起做蒸笼,几乎家家都懂一手。但要真正说手艺高低,就不得不提到刘新全。

刘玉红介绍,宝塔蒸笼最初传入宝塔村时,外来的师傅一共收了4个关门徒弟,刘新全的父亲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在他父亲的钻研开发、牵线搭桥下,宝塔蒸笼才算在国内真正 “开宗立派”,刘新全的父亲可谓是当地的“笼王”。

“谈不上!谈不上!只是养家糊口的手艺而已。”闻听此言,刘新全连连摆手,“说实在话,我们就是普通的手艺人,其他的也不会,就喜欢做蒸笼。”

说起宝塔蒸笼的发展变迁,刘新全打开了话匣子:“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父亲做蒸笼的手艺成熟起来,渐渐开始单干。1981年,他的一身好手艺引起了当地供销社的注意,拿到经多方协调获得新疆建设兵团的2000套蒸笼订单后,父亲很快就完成了,且质量颇高、经久耐用。随后的几年,订单猛增至1.3万套以上,宝塔蒸笼的销路和名号,由此打响。”

“最高峰时,全国的订单多到要用火车皮拉。从1990年一直到2000年,十年时间,几乎每年都是15车皮,约60吨的订单量。”说起宝塔蒸笼曾经的辉煌,刘新全的自信之情溢于言表,“全村1000多户人,几乎家家户户都在做蒸笼,没一家愿意出去打工。”

未来

拓展内销市场强产业

再美好的事物也会有起有落,宝塔蒸笼也不例外。用刘新全的话来说:成,因纯手工;败,也因纯手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福建、浙江一带的机械加工蒸笼产品的出现及盛行,抵了我们手编蒸笼的不少生意。”刘新全说。随后,他从里屋分别拿出3个蒸笼一字排开,说:“浙江用的材料是‘铝皮+竹底’,福建虽然用的纯竹加工,但你闻闻看。”

凑上前去,记者能够明显地嗅到一股胶水味。“对,他们都是用的机械生产,不过,直接压制后打胶,失去了竹香。”刘新全无奈地说,“但现在是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人家一格蒸笼用机械加工,只卖六七元,且底子开口均匀美观,封皮无毛刺,卖相好。而我们坚持纯手工,成本高,最低都要10元/格,还因制作多以家庭作坊为主,质量参差不齐。”

机械化生产相比纯手工制作,成本更低卖相更好,这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却并非让刘新全最感无奈之处。“关键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学,整天想着出去。我今年51岁了,3个娃娃莫得一个愿意学。”刘新全说,一旁的刘玉红、郑永财等也低头无语。

不过,让刘新全等人感到欣慰的是,今年3月,宝塔蒸笼已被列入金堂县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兴镇政府也在积极谋划,助推竹编产业。该镇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下一步,我们准备依托广兴旅游赏花环线,把竹编产业纳入进来,在保护传统手工艺的同时,进一步拓展本地内销市场,夯实产业基础。”

新闻推荐

纪检小组建在产业链上

“统一集中育苗,统一移栽,统一配方施肥,统一规范化管理,统一收购,纪检小组在其中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这‘五个统一\’是我镇8700亩订单有机高粱获得丰收的关键。”7月8日,泸州市龙马潭区金龙镇党委...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年销售额突破600万元金堂山村百年蒸笼远销海外)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