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内,现在每天都有一股蒸汽,从国电成都金堂发电有限公司出发,“疾奔”10公里。而其“跑道”周边的27家企业,相关环节的生产成本由此降低了近一半。“当每天‘跑\’出的蒸汽量达到四五十吨时,就会对我们形成正效益。”2月24日上午,国电成都金堂发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覃明东解释说,让蒸汽往外“跑”,是在“全国火力发电行业产能严重过剩”背景下的一次“供给侧求变”:不仅为其他需要热源的企业提供热量,还能提高国电金堂的设备使用率,“我们希望借此为自己打开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生存空间。”
实际效果或许已经超出了覃明东的预期:来自各方的消息显示,此举正在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的招商引资、打造绿色循环经济上,产生多重效应。
焦虑:
干点别的,让蒸汽“跑”出去!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2015年底,全国火电装机容量为9.9亿千瓦,设备平均利用时间仅4329小时,不到181天;同比降低410小时,是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从国电金堂提供的一张表单上可以看到,川内多个火力发电厂已长期处于“停工”状态,没停过工的火力发电厂屈指可数。“国电金堂是其中之一,但也一直以‘最小开机方式\’运行。”覃明东介绍,国电金堂的装机总容量是120万千瓦,目前每天用于发电的使用率只有总容量的四分之一。
单从技术上看,国电金堂的设备其实非常先进。“比如发1度电,小锅炉煤耗为600克,我们的机组只需要300多克。”该公司综合产业部主任邓斌说,尤其在二氧化硫、烟尘排放上,国电金堂都已实现了国家提出的超低排放标准。
但“过剩”背景下,这些先进的产能却有四分之三都“无用武之地”。覃明东担心:进入“十三五”,经济呈现下行态势,绿色发展理念普及,“以煤电为主的火力发电可能被继续‘往下压\’。”
作为“供给侧”一方,国电金堂决定进行自我改革。“用于发电的蒸汽也可以干点别的!”为此,国电金堂共投资5300多万元,以公司为始发点,铺设了总长10公里的集中供热管网,并将纯发电机组改造成了可对外供热的“热电联产”型机组。
目前,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内,“接入”国电金堂蒸汽的企业有27家,每日消耗的蒸汽总量在10吨左右。
求变:
一股蒸汽带出一个循环经济体系
原本是火电企业的一次“自我改革”,却在整个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衍生出“蝴蝶效应”。
金堂县经信局环资科科长黄显长介绍,在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内,已经形成了一种以余热能源利用为基础的绿色循环经济体系。
“我们主要用热的生产环节,是空调洁净厂房的温湿度控制。”成都士兰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是27家用热企业之一,该公司科技部经理李建刚介绍,比起自建燃气锅炉,采用国电金堂的蒸汽,每年能节省约50万元的生产成本。
相关环节生产成本节约近一半——这不仅仅是27家接入企业的“眼前利益”,更是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对外招商引资的“长远资本”。
金堂县投资促进局局长周剑说,国电金堂提供优质、价优的余热能源(蒸汽),已经成为金堂招商引资中,颇具竞争力的要素保障条款。去年12月10日,一个投资5亿元、全面投产后年产值不低于10亿元的“非金属矿物路面新材料”项目,签约入驻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决定性因素就是国电金堂提供的、优质优价的蒸汽。
“据我们了解,该项目全面投产后,使用国电金堂的蒸汽,比自建燃煤锅炉或用电,每年能节省成本近2000万元。”周剑透露,目前还有一个“投资非常大”的环保类项目在谈,“这个项目需热量较大,在与其他地方的招商竞争中,金堂的优势很明显。”
“续集”:
构建多维度生存空间
卖蒸汽,目前对国电金堂来说,还是个“亏本买卖”,“每日供应给其他企业的蒸汽量要达到四五十吨,才能实现盈利。”
不过,一张蓝图已经为他们勾画出前景光明的未来:据悉,金堂县正在规划以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为大范围,以国电金堂的余热能源(蒸汽)利用为主导,构建一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
“这契合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的‘节能环保\’的大方向。”金堂县经信局相关负责人分析,构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国电金堂的设备使用率,也能在更大范围内为更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吸引相关用热企业集聚,也能解决用热企业‘不多\’的问题。”
以这张“园中园”的蓝图为模本,覃明东已经为公司明确了“后续设想”:未来,国电金堂将利用自身的发电能力、供热能力、高级水处理技术、铁路专用线等,为成都市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内的企业,提供电、热、水、物流等综合服务。
“现在已经走出了供热第一步,接下来就是先做大‘场子\’,再向各个方向拓展。”覃明东说。
□本报记者 冉倩婷
新闻推荐
农村物流运营成本高,业务量小,盈利难。如何突破这些瓶颈?虽然对网购兴趣浓厚,但每次点下“提交订单”按钮,家住金堂县白果镇的“90后”小伙儿何全发都会犹豫半天。不为别的,就为取一次快递太“大费周章...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