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志在工厂里检查产品质量。
“政策红包”助推“归雁经济”
□本报记者 刘鑫 文/图
2015年12月29日,来自省农劳办关于返乡创业方面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在省委、省政府相关政策 “红利”的刺激下,2015年1月至11月,四川省新增4.2万名农民工返乡创业,人数同比增长约10%,与往年相比,增幅明显。返乡创业有效带动家乡经济和就业。4.2万名返乡创业农民工共创办企业1.6万个,吸纳就业21.3万人,实现产值93.4亿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席卷全省,人人实干,个个争先。农民工群体也渐渐褪下“候鸟”的外衣,返乡创业,踏上幸福生活。
返乡创业变身老板
说起孙成志和覃先坤,这夫妻俩返乡创业的故事,在金堂县竹篙镇这个四川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前沿阵地”,那可是人人称赞。
上世纪90年代初,孙成志就背上行囊远赴东莞,打工串场。凭着自己“愿意干”、“能吃苦”的韧劲儿,收获了老板的信任,也找到了自己今生的另一半:覃先坤。
在外打工,虽然是“挣了点儿钱”,可时间一晃已步入不惑之年的孙成志和覃先坤,总感觉“每年春节回家,其余时间都在外面打工,也不是个办法”。于是,“能不能返乡创业”的想法开始在他俩内心发芽。
覃先坤告诉记者,2010年,他们还在东莞打工,那段时间内企业订单量猛增,全厂的人都在赶工。家里人怕耽误他们挣钱,没有告诉他们儿子重病住院有生命危险,最后还是抢救成功后才来的电话。
知晓情况后的覃先坤哭得很伤心,“挣这么多钱有啥子用,娃儿病了,爹妈都不晓得,还不在身边,不能照顾”。左思右想下,2011春节后,孙成志和覃先坤带上打工积攒下来的6万多元钱,回到老家竹篙镇金华村,租厂房,买了40多台缝纫机,招聘工人,开始了返乡创业。
刚开始,镇里陆陆续续有农民工返乡创办制鞋、制衣厂,在基建配套方面来不及跟上,比如用电用水等方面,严重时工人到了午饭时间,吃饭喝水都成问题。同时,从“打工”转向“创业”,在经营管理上是“门外汉”的孙成志和覃先坤也走了不少弯路,有段时间甚至连“工人工资怎么算、算多少”都没整明白。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参会代表正在向菌农咨询羊肚菌相关情况小麦套种羊肚菌注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菌农致富“有希望有奔头儿”□刘鑫文/图3月11日,在距成都市区20分钟车程的天府花园水城金堂,700余名专家、代表从国内外...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