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春华
5月11日,文志强坐在电脑前,熟练地将一堆当地困难群众补充医疗救助材料录入电脑……5个月前,他还是攀成钢金堂分公司机修车间一名有着12年工龄的工人,身份的转换,源自去年四川省首次面向优秀工人农民村支书定向招录乡镇公务员。
与文志强一起转型的还有243人,他们自去年12月起已陆续上岗。这批“田坎干部”,不仅为乡镇机关带来新风,还一定程度增强了乡镇公务员职位的吸引力,悄然改变着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乡镇“招人难”的现状。
使用“田坎干部”带来基层新风
长期身在城镇、农村基层工作生活,炼就优秀工人农民村支书公务员“接地气”的语言风格和工作方法,让乡镇机关感叹“招到了需要的人”。
今年3月,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人乐村修通村路,村民曾易成极力阻拦。由村支书上岗成为镇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的李洪树出马,几根烟一抽就找到症结:原来,曾易成对评低保有意见……“我是农民,知道农民的苦处在哪里,也晓得他们在想啥子,沟通起来容易。”因为和群众打交道有成效,镇党委书记在全镇干部大会上要求大家学习李洪树的基层工作经验。
来自仁寿县鑫城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吴亮,则将仁寿县龙桥乡党政办作为了人生新舞台:发动村级文化活动,运用过去的经验帮助村道项目验收……龙桥乡党委书记刘建康感叹:“乡镇要发展要致富,缺的就是吴亮这种专业人才。”
尽管因吃苦耐劳和“接地气”广泛受到领导和同事褒扬,但对“田坎干部”而言,目前仍然处于磨合期。文志强对自己工作领域之外的民政相关政策吃得还不够透,遇到群众咨询时往往“词穷”。搞技术出身的吴亮,在写文字材料时也自感“功夫不够”。“改革扩大了干部选拔的渠道和视野。”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负责人介绍,目前四川省公务员队伍既有高精尖专业人才,也有从社会生产一线来的接地气人才,进一步打破了用人的体制机制壁垒,有利于形成优秀人才到基层和生产一线去,党政领导干部从基层和生产一线来的良性导向。
留住“田坎干部”待遇将逐渐提高
从优秀工人农民村支书中招录公务员,就是为了更好解决乡镇机关留人难的问题。“大多数同志录用后的工作岗位就是他们长期生活工作的地方,这保证了新录用人员留得住。”省公务员局相关人士介绍,首批录用的243名优秀工人农民村支书公务员,全部根据户籍和所在地就近安排在乡镇工作,并且至少要服务5年。“我是本地人,随便干多少年都可以,只有在一个地方长时间沉下来,才做得出成绩。”以农民身份考入金堂县隆盛镇工作的肖军说。
来自省公务员局的数据表明,从优秀工人农民村支书中招录公务员,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乡镇公务员职位的吸引力。2014年,四川省新录用公务员中,29.1%的人员选择到乡镇(街道)工作,长期以来招人难的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乡镇不再“无人问津”。
更多基层工作者也看到了奔头。李洪树考上公务员的示范效应,让不少年轻人主动参与到村务管理中。“以前村干部50多岁算年轻的,现在30多岁的面孔也有了。”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镇长贺真强感慨地说。
身份的转换,大部分人的收入却不如以前。“基层尤其是乡镇机关留不住人,待遇是个重要原因。”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负责人表示,随着县以下机关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的实施,待遇将逐渐提高,这种状况也将得到较大改变。
编后
乡镇基层、边远地区人才缺乏,是长期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从基层一线优秀工人农民中招录公务员,正是解决这种困境的应对之举。
“宰相必起于州郡,猛将必发于行伍”。在目光向外、不断引进“高大上”人才的同时,目光向内、选拔最具实践经验的优秀工人农民充实到公务员队伍中,既为公务员队伍“输了血”,又为优秀人才拓宽发展空间,更为服务基层、改善民生,真正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契机。
人才招来了,如何留得住?除身份转换带来的新鲜感和成就感外,最重要的是要靠科学的制度设计,让他们干事有舞台,成长有空间,并合理提高基层干部的待遇收入,使其劳而有所得,累而心不忧。希望相关部门加大创新力度,尽快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在选拔“田坎干部”的各环节上取得更大突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冉倩婷)5月14日,记者从金堂县农发局了解到,今年,金堂县创新“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方式,在8个乡镇19个村(社区)集成打造业兴、家富、人和、村美的“幸福美丽新村示范片”,同时创新启动打造“中...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