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吉﹙右一﹚老两口抱着小孙子,在家门口拍了一张团圆照。
农民工老黄的春运之旅——
□本报记者 刘鑫 文/图
帆布背囊打上十字结、系紧装满一年工钱的腰包、手里提着装满生活用品的塑料桶……这样的装束几乎成了春运期间农民工的 “标准配置”。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工返乡方式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如今他们回乡,交通工具变成了安静舒适的高铁动车,不少人甚至坐飞机回家过年。
今年即将年满50岁的农民工黄吉,是成都市金堂县平桥乡鸿河村十组村民,到上海等地打工已有20多年。2月12日,谈及春运,已顺利返家的老黄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两年变化太大了,明年我都准备坐飞机回家了。”
提前订票轻松踏上返乡路
头发花白,精神矍铄,是老黄给人的第一印象。尤其是他那一双布满老茧的大手,握上去很有劲儿。他笑着说:“这都是早些年在建筑工地搬砖头、挑河沙练出来的。”
虽然常年在上海打工,但每年春节前后,老黄都会坚持回家:“过年了,中国人嘛,总得要讲究个团圆才行。”
提起七八年前的春运,老黄苦笑连连:“那时不要提车上有没有位置,有个能站住脚的地方都觉得很满足了。”有一次,老黄和20多名工友,因买不到从上海到成都的务工团体票,只好熬更守夜地去车站排队,却只买到了少许硬座车票。“我运气不好,抓阄抓输了,只能站着,小腿都给站麻了。”提及往事,老黄乐呵呵地笑了,“但一路上大家有说有笑,也并没有觉得有多远、有好累。”
如今,学会了网络订票的老黄,老早就利用提前60天订票的便利,订好了从上海到成都的D352次动车,带着孙子和少许行李就踏上了返乡路。但坐在宽大舒适的座椅上,看着窗外电闪般掠过的景色,爱说说笑笑的老黄却安静了:“人和人之间基本没有了交流,整个车厢安静了点儿,反倒觉得路程变远了。”
相比过去如今春运像旅行
“要说春运变化,感觉最大的变化就在买票上。只要安排好出行时间,买票基本不难。”老黄这么说,并不是在吹牛。自从2012年自学了打字和网购之后,他就成了工友们的“专职订票员”,还时常教老伙计们怎样网上订票。
“这也叫与时俱进嘛。我现在还在让儿子教我怎么用手机APP订票,想去哪儿就去哪儿,说走就走,反正银行卡的网银早就申请好了。”说到此,老黄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不过,儿子笑我手指太粗糙,耍不转手机触摸屏。”
即便如此,老黄依旧坚持学习。“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成为了他这个只有初中文化的“老民工”下一步努力学习的方向。
“以前挤绿皮车,从上海回来起码要两天。现在坐动车,早上6点出发,晚上8点就到家了;动车上手机可以充电、饿了渴了随时找乘务员,比起以前简直就像旅游一样,舒服太多了。”说起春运的变化,老黄笑得很开心。
新闻推荐
6月11日,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在其官网通报2015年一季度化肥质量抽检结果,公布17批次不合格商品。(附表见右)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本次在龙泉驿、崇州、大邑、金堂、彭州、邛崃、双流、新津、...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