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灯结彩的庙会。
□ 本报记者 刘鑫 文/图
又到一年春节。一家人团团圆圆吃年夜饭,这于我而言,就是最大的满足。朋友邀我“来重庆吃火锅”、“回达州爬凤凰山”……我都一一婉拒。原因也很简单,“大假出门,人山车海,有啥子耍头嘛。一家人,在一起,团个年,不挺好嘛。”久而久之,一到大假期间,我反倒养成了蹲在家里的习惯,被身边很多熟悉的朋友称为“宅男”。
但这样的情况,在今年春节被家里人“强制”改变了。
以前没娃娃,现在有了,还蹲在家里干啥子?不出去看看闹热,走走庙会,亲近下大自然,过年耍假还有啥子意思?就这样,拗不过家里人的总动员,大年初三,我带着被动的情绪驾车驶向了金堂县五凤古镇。
一路上,1岁的丫头 “咿咿呀呀”地叫得欢;爷爷奶奶抱着孙女说:“看,油菜花都开了”;老婆提醒着我“大过年的,你要注意开车哦”……就这样,闹闹热热地驶向目的地。
很显然,堵车不可避免,从清泉站一路堵到淮口下站(成南高速),再走走停停地经过白果镇,来到目的地——五凤镇。平时1个小时的车程,今天硬是走了2个小时多点儿。再看着景区门口黑压压地人流,负面情绪在我心里开始蔓延。可坐着童车的小丫头却高兴得不得了,东看看西瞅瞅,一边指着景区方向一边抬头看着我……“好吧,走。”
不得不说,国人爱热闹,川人爱闹热。景区里各家商铺张灯结彩,高声吆喝,引得不少游客驻足观望:现做现打的牛皮糖、纯手工龙须酥、老牌豆豉酱……引来很多食客打堆堆,年味十足。
人群中,一位挑着扁担,框子里装满柑橘、身着简朴的老农民,与众多衣着光鲜的游客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于是乎,我的 “职业病又犯了”。上前一问,老农民姓张,就是五凤本地村民。准备趁着春节期间“卖点柑橘,给家里增加点儿收入。”得知他这段时间 “一天最少能卖200多元”,我乐呵呵地说“不错嘛。”可他却并未笑起来,“家里娃娃要读书,老人长期卧床治病,年后我就要去成都打工。这几天能多挣点儿,就多挣一点儿吧。”
过年,对于老张而言,只不过是 “多挣点儿钱的好机会”,团圆、出游等似乎对他而言,略显奢侈了一点儿。
而在我表明记者身份,准备帮他宣传一下他家产的柑橘后,老张却婉言谢绝了,“我有手有脚的,不需要帮助,自己勤快点儿就行了。”
再一次挑上扁担,吆喝一声“橘柑儿,2元一斤,自家种的,不打药”,老张又上路了。甚至连我准备为他拍张照片,他都笑着拒绝了。
看着老张远去的背影,一旁抱着小丫头的爷爷告诉我,“怎么样,出来走走,还是有收获的吧。对我们而言,过年,家人团圆,走走耍耍,就行了;对老张来说,过年,不仅是团圆的时候,更是改善生活的机会。”
新闻推荐
柳江古镇的大榕树。五凤溪古镇的老房子。柳江古镇风格古朴。白鹿镇法式建筑。初夏的慵懒午后,在躺椅上放松,身后是小桥流水、树荫静谧……这种闲适画面,是否曾在你脑中浮现?周末了,不妨和家人、...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