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7日,入冬第十天,天气愈发冷起来。穿过乡村公路,来到金堂县官仓镇红旗、双新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儿,却洋溢着一派暖洋洋的气氛——老人们围坐在一起,有的喝着热茶聊着天,有的搓着麻将,还有的在图书室里看着书。
对于85岁的老人林祖信来说,这样的生活他一辈子也未曾想过。“不孤单了,在这儿交到了好朋友,我每天都来看书,高兴得很哩!”布满皱纹的脸上,笑开了花。
成都有太多个感同身受的“林祖信”——今年,成都在全省开了先河,率先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为农村老人的养老带去了福音。时间回溯到之前,成都在全国率先探索“社区微型养老机构”的建设,这样的方式受到了老人们的欢迎,如今,成都中心城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全面覆盖。
实际上,成都的现状挺不容乐观:60岁以上老年人235.82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9.85%,老龄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高5个百分点。面对严峻的事实,成都市民政局不断完善养老服务体系,以构建“9073”养老格局为目标,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综合协调发展,逐步建立起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创新:“成都探索”持续发力
四川省首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成都开始运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以来中心享受免费理发一次,洗衣服四次,打麻将六次等服务。80岁以上的不限次数。”金堂县官仓镇红旗村党支部书记张泽万说,老人们的笑容多了,邻里之间更和谐了,老人们为中心竖起了大拇指。
据悉,为探索解决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空白的难题,成都今年开展了50个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娱乐休闲场地和个性化上门服务,逐步推动社会化养老服务向农村社区延伸覆盖。
实际上,关于养老服务的探索,在成都,还有许多。
三年前,成都在全国率先建设社区“微型养老院”,为老人们在住家边上提供养老场所,如今社区居家养老中心已在成都中心城区实现全覆盖,并以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点”,辐射周边老人,为大多数选择居家养老的老人们提供了上门服务。
两年前,成都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养老产业,探索“公建民营”养老机构,政府出资筹建,再交由专业的养老机构进行运营,今年,多家公建民营养老机构已正式启动运行……
探索的意义何在?“老人们的养老需求越来越多元,如何寻找出不同老人适合的养老模式,是成都不断探索创新的动力。”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
未来,成都市民政局将探索医养结合的服务模式,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产业,使养老服务业成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又一重要力量。
完善:“保障型”养老方式不断升华
走进成都市第一社会福利院,老人们居住的房间整洁明亮,房间内均配置有床、桌椅、沙发、电视、空调、冰箱等基本生活设施。楼内除有专门的医疗卫生所外,还为老人们配备音乐室、图书室、电脑室、健身房等娱乐休闲设置,在福利院,每天都会组织老人们参加舞蹈、太极剑、手工等多种活动。
除了探索多元化养老模式,成都在“保障型”养老机构建设上,稳步前行。
近年市、县两级财政投入15.4亿元,陆续实施了农村标准化敬老院、县级综合社会福利中心、市属福利机构改扩建等建设项目,新增养老机构131个、床位24050张,实现了城乡“三无”对象“愿进全进,应保尽保”。
在社区居家养老方面,今年成都市政府将出资2104万元资助8万余名困难老人进入信息平台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维修、保健护理、紧急救援等服务。“无论是大部分采取居家养老的老人,还是需要进入机构养老的老人,我们都希望能够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丰富的选择以及专业的服务。”成都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下一步,成都将不断扩大养老服务总量,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城乡养老服务覆盖面,推进基本养老服务均等化。此外,研究建立高龄津贴、困难老人养老服务补贴、失能半失能老人护理补贴三大制度,增强老年人养老“需求”能力。
不仅如此,成都还将优化床位功能结构,坚持分层分类推进,公办机构重点保障特困群体及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需求;鼓励发展医养型、护理型、宁养型等突出床位功能的养老机构,适应不同特殊人群的特殊需要。
成都有一个愿景:让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过得丰富而精彩,真正实现让每一位老人都能“颐养天年”。
□黄泽君 图片由成都市民政局提供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冉倩婷根据金堂县环保局统计数据,1月1日至20日,金堂县委托该县环境监测部门对自身进行污染源监测的企业超过70家,比去年同期增长40%。与此同时,价值七八百万乃至上千万元的各类环保设施,在2...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