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琼在厂里检查材料。
□本报记者 刘鑫 文/图
人物简介
进过央视 《小崔说事》摄影棚,上过地方卫视新闻,更先后被多家主流媒体采访,她就是从金堂县竹篙镇走出来的创业领军人物——王红琼。
从1988年作为竹篙镇政府第一批50名女工南
下东莞厚街;到2005年第一个返乡办厂搞企业;再到现如今拥有5家工厂,高峰用工超200人,总产值破千万元,王红琼实现了自己人生的三级跳。“我现在的希望,或者说人生的追求,就是想今后在我们这里不再有留守儿童。母子分离的那份儿苦太难受了。”11月10日,王红琼告诉记者,她想再多开几家厂子,吸引更多的外出务工者返乡就业,缓解留守儿童的问题。
走
16岁奔赴厚街
内心独白:独自承担生活压力,坚信能吃苦就会有美好的明天。
1988年4月5日,这一天对于王红琼来说终生难忘。家里人得知她参加镇政府组织的女工打工队要离家,家境拮据的家人还是凑钱给她弹了一床新棉被。“一是想到我一个女娃娃在外面不会照顾自己,不要感冒生病;二是晚上盖着棉被不要忘记自己的根在哪里。”谈及当初外出打工的经历,王红琼情绪依旧难以平复。
不仅如此,由于当时成都经济发展还相对落后,农村人的思想就更加保守。得知镇政府 “只招女工”,而且还只要“没成家”的,镇上就开始了风言风语。可对于年轻的王红琼来说,身正不怕影子斜,她坚持外出见世面打工挣钱。
很快,她进入到东莞一家制衣厂工作。每天工作强度很大,需要坐在缝纫机位上13到14个小时左右。碰上加班,还会通宵赶工。广东的夏天太阳毒辣,室温很高,再加上长时间久坐,让新来的王红琼很不适应。她告诉记者,“当时屁股都坐烂了,晚上回到宿舍又只有自己一个人,只能自己擦点儿药,第二天又接着上班。”
就靠着这种拼劲儿,王红琼渐渐成为了熟手,月薪涨到1000多元,开始给家里寄钱。“我每月往家里寄个五六百元,当时家里人还不敢用。因为当时的农村,能干人一年下来才挣得到四五百元。家里人害怕我是走了歪路。”回想以往,性格爽朗的王红琼笑了起来。
1996年,王红琼从熟手做到了组长助理,月薪也涨到了1800多元,还回家结了婚生了小孩儿。
回
母子分离很心痛
内心独白:留守儿童缺少母爱、父爱,对娃娃的成长不好。
随后的几年,王红琼每年春节都会返乡团圆,可两个娃娃一见到她就躲,喊也不答应。就连她事先精心准备的广东糖果都不敢接,让她心里很难受。“挣那么多钱有啥子用,娃娃都不认我,还不如回来。”这样的想法开始在王红琼心里萌芽。
而对于自己回乡创业的根本原因,王红琼则是当着记者的面,道出了压在心里多年的秘密:2005年的春节,自己回家吃团年饭,随后外出散步,走到镇政府门口突然发现3个十四五岁的小娃娃,因为吸毒被抓正在接受教育,他们都痛哭大喊,“妈妈,你在哪儿,我好想你。”再联想到自己骨肉分离,娃娃同样是留守儿童,万一有一天也误入歧途咋办?王红琼心里顿时打定了主意“返乡创业”!
但创业,对于王红琼这样一个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农民工来说,何其艰难。其他的不说,仅仅企业生存需要的订单,从哪儿来?
“我当时就想,怕啥子,东莞的苦都能吃下来,还怕这点儿事!车到山前必有路。”王红琼告诉记者,2007年,她拿着自己打工积攒下来的5万元,在竹篙镇开办了第一家“锦州制衣厂”,工人只有10多个,“而且订单还是老公从网上无意中发现的”。
就这么磕磕绊绊,王红琼的制衣厂却一点点做大了起来,在中江的冯店、简阳的三星,以及邻近的几处乡镇还先后开设了4家分厂,工人的月薪也从最先的2000元不到,上涨到3000元,做得好的能拿到4000多元。
而最让王红琼感到欣慰的是,“娃娃终于接受了我这个妈妈。还有很多在厂里打工的姐妹也感谢我,说我帮她们办了件大好事,既能照顾家庭和娃娃,还能挣钱。”说到此,王红琼显得很是高兴。
盼
让更多打工者回家
内心独白:娃娃不能一天没有父母,希望大家都能够在家门口挣钱。
看着家乡姐妹们能够在家门口安居乐业,王红琼更有干劲儿了。同时她也意识到,工厂没有长线订单一直接散单,不会强大起来。因此,2013年她又开始拓展业务,并在竹篙镇政府的帮助协调下,拿到了省教育厅认定的校服制作资格,并顺利签下了淮口镇、栖贤乡等地五六家小学的校服订单。
事实上,王红琼不仅自主创业,而且还带动身边很多人一起创业,传授经验。比如与她一同外出打工的姐妹王春,就是在她的鼓励和支持下自己办起了制衣厂,如今每周要跑成都一两次拉货、送货,一家人的生活过得幸福美满。
“主要是红姐的帮助和支持,是她教会了我企业如何生存运作,创业的初期很多次工人工资发不出来,都是红姐帮忙借钱解决的。”王春充满感激地告诉记者。如今,她的工厂走上正轨,交给老公打理,自己就在家带带娃娃,赡养老人。
对此,王红琼更是直言,自己的工厂不论熟手、生手,只要是愿意来,自己都接收。“我也是从不会到会,一点点学会制衣。所以,我的大门永远为愿意回乡就业的农民工敞开。”王红琼告诉记者,“我争取在明后年把其他几个点集中起来,建一个现代化、标准化的制衣厂,让更多的农民工能够在家门口挣钱,既能养家又能照顾娃娃。”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刘鑫四川省是人口大省、劳务大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省内农民工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建立健全,以及一系列涉及农民工改革重大政策措施的出台,四川省农民工逐步由早先的省外务...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