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蒋君芳 文/图
4月22日早上8点20分,家住金堂县隆盛镇黄桷桠的吴述琼忙完家里活后,不紧不慢地出门去上班。她所在的企业是一家制鞋厂,上班时间是8:30,“不着急,下个楼,走到街对面就到了。”
吴述琼现在的生活状态,得益于隆盛镇打造的“一公里就业服务圈”。
作为全县首批全域土地整理的乡镇,从2011年起,隆盛镇新建了8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引导2635户农民向集中居住区集中居住,入住人口7612人。
搬进新房,改善了住房条件,隆盛镇又面临新问题。小区居民中,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3480人,还有剩余劳动力1930人,他们远离了土地,也就失去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就业问题如何解决?镇党委、政府了解到相当数量的小区居民也不愿再背井离乡外出务工,期盼在家门口就能找到称心的工作。
考虑到留守在家的劳动力大多文化水平不高、缺乏技能,而隆盛镇具有交通区位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优势等因素,隆盛镇党委、政府决定选择引进无噪音、无污染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后就业问题。
去年底,一家鞋企入驻到了吴述琼新家的对面,该居民楼一楼的12间商铺改建成车间;为了引进该企业,镇上提供了2年免收房租的优惠政策。
不久,吴述琼就成了这里的一名工人,每个月能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中午还能回家给八十岁的公公做饭,再来上班,就几分钟的事情。”“我们招的100多个工人,一半以上都是居住在黄桷桠集中居住小区的,稍远一点的骑电动自行车也很快能到。”企业相关负责人沈红兰说。“出门步行去上班,下班食堂来用餐。左邻右舍都和气,热热闹闹每一天。”是小区居民生活写照。目前,该镇打造的8个农民集中居住点已有5个点实现了“一公里就业服务圈”。
企业的选择除了看政府的政策外,还要考虑区位优势、产业基础、交通便利等因素。隆盛镇副镇长叶强说,根据各个乡镇自身条件的不同,“一公里就业服务圈”的概念不一定能全部复制,但政府为百姓解决难题的理念是相通的。
新闻推荐
四川省丘区人口数、耕地面积均占全省一半以上,农业是丘区县域经济发展中一抹鲜明的底色,更是丘区农业大县富民增收必须依赖的“利器”。农业大县县域经济如何突破发展,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重点和难点...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