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时间:2014年2月20日上午10点
行走地点:成德工业园(中江与金堂交界处,中江县兴隆镇)
□本报记者 刘云云
成德工业园,位于德阳市中江县兴隆镇、辑庆镇区域内,距离成都市区48公里,中江城区15公里。2013年8月24日,成德两市决定合作共同建设成都—德阳工业集中发展区,具体由成都市金堂县和德阳市中江县实施。在产业定位方面,将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食品饮料和家具轻纺产业。
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一座座在建的厂房、频繁进出的小汽车大货车……2月20日,记者随兴隆镇长虹村村民唐海英步入成德工业园里,听她感叹一年来园区变化的巨大,“我现在上班的地方去年还是一片农田。”
2013年8月,成都德阳两市签署了《关于共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协议》,决定在德阳市中江县兴隆镇、辑庆镇区域,共同建设成都—德阳工业集中发展区。原本中江已开始在兴隆、辑庆建设的县经济开发区新区,一下子升级为两市合作共建的工业园区。
“段位”的提升,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据悉,此后中江与金堂连开3次党政联席会,商谈具体合作事宜;2013年底,成德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两县各派人员组成领导班子和管理机构。
就在记者到达园区的当天,成德双方共同出资成立的四川成德产城实业有限公司也正式挂牌。该公司由成都市出资8000万、德阳市出资1000万、中江县出资1000万,再加上中江以土地等实物注资的1亿元,共计投资2亿元,负责园区的土地整理、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运营等。
“不单纯依靠财政支持,我们的经营范围会很广,以市场化手段来开发运营园区。”该公司董事长、成德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甘志介绍。
成都的投资者们随着产业转移的步伐结伴而来。记者在园区里走了一圈,发现已建或在建企业,大多数厂名里都含有“成都”两字,涉及机械制造、家居、食品等行业。“生产塑胶机械设备,今年5月就要投产,年产值将达1亿元。”四川省精雄塑胶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新明在工地上紧盯着在建厂房。马路另一边,一家同样来自成都的印刷机械企业也正在加紧建设厂房。这样的“竞赛”场面在成德工业园内到处可见。
“现在不是招商引资了,而是选商选资。”甘志感到园区热得“发烫”——去年西博会上一口气签了21个项目,投资额度达65亿元。
按照规划,成德工业园划定起步区10平方公里,今年将建成5平方公里,更远期的规划则是33平方公里。“在承接成都产业转移中形成自身优势产业。”甘志介绍,未来将规划建设“成都消费电子配套产业园”等特色产业园,与成都市重点产业联动发展。
按照成德双方的协议,成德工业园建成后的前五年实行封闭运行,双方不进行收益分成,而是全部用于园区的滚动发展;之后再根据约定按比例分成。这也让园区发展有了更大底气。
唐海英现在园区一家企业里工作,接订单发订单,每个月收入3000多元,“我们村很多人已经住进了安置小区,还进厂当工人了。”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城镇化的推进也同步进行——中江将在成德工业园片区规划建设一个15万人的工业新城,修建大型城市综合体,配套住房、学校、医院、商铺等。
新闻推荐
采访对象:成都市金堂县交通局交建科科长张翔□本报记者冉倩婷按照规定,金堂县交通局的上班时间是“朝九晚五”,不过金堂县交通局交建科科长张翔已经对“朝八晚六”、周末加班习惯成自然,而且“现在是...
金堂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堂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