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明海 唐泽文
成都三圈层的城市,正迎来城镇化发展的新机遇。
根据新一轮成都市域城镇体系规划: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崃、蒲江6地,将立足于打造人口超20万的区域中心城市,西河、新繁、安德、黄龙溪、淮口、街子、濛阳、寿安(蒲江)、羊安、安仁等城镇,则将发展成为人口在10万至20万之间的小城市。
对于这些地区来讲,如果说“三圈层”这一地理空间性的描述,对其来讲还有着更多“外围”上的意味,那么构建区域中心城市,则让其面临着如何迅速实现变“外围”为“中心”的转型升级。
如何实现区域中心城市的崛起?这一命题,不仅是三圈层地区实现自我发展的现实需要,也是成都进一步完善市域城镇体系、实现更广对外开放合作的必然要求。
产城一体就地城镇化中构建城市新局
成都三圈层县市,几乎都因产业而兴——彭州以家纺服装产业驰名,领衔“中国休闲服装名城”;金堂主打节能环保基地,构建“东有宜兴,西有金堂”的节能环保新格局;邛崃以食品工业为龙头,是为“中国食品工业百强县(市)”……一批主导优势产业在聚集。
小城镇也同样各具优势产业:新繁以家具家居产业而闻名;黄龙溪、安仁、街子等古镇重点发展旅游业;寿安(蒲江)大力发展绿色印务……
产业发展了,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却没有同步跟上。规划滞后、交通混乱、基础设施落后、公共配套不完善等一系列城镇化初期的问题,在这些地区表现突出。如何不断提升城市业态和形态,构建城市新局?对于农村人口较多、承担了就地城镇化重任的三圈层来说,这一要求显得格外紧迫。
规划引领,坚持产城一体。
崇州加快发展以消费类电子产业为先导,家具、建筑装修材料为主体的先进制造业,积极打造“产业新城、品质崇州”;大邑则通过大邑新城、恒大山水城以及大邑老城区三个城区板块,打造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人性化、生活化的城市空间结构。
交通提速,则将进一步强化其城市功能,推动其与中心城区的圈层融合:通过“一高一快一轨”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将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而小城市也将与区域中心城市通过“一高一快”形成交通联系。
开放合作多方联动中构建区域性中心
随着成都经济辐射能力提升,三圈层原有的区位劣势,正转变为优势。
蒲江地处成都、雅安、乐山等交汇地带,是成都平原经济圈与攀西地区经济增长极的交汇处,进藏出川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金堂则连接成渝经济区和成德绵经济带,是成都平原经济圈内的重点发展县和成都市“特色产业发展区”……
如今,原本处于“外围”的三圈层,已经转变为成都不断扩展辐射半径、对外开放合作的桥头堡。
近年来,这种桥头堡的地位还在不断加强:成都与阿坝在金堂县共建成阿工业园、金堂与德阳中江县合作共建成德工业园、新津与眉山彭山县共建新彭工业园、蒲江与雅安名山区共建成雅工业园。
如何借助区位新优势,不断提升自身产业和人气对周边的聚集效益,成为三圈层进行区域中心城市打造的关键环节。
跨区域合作,成效明显。以金堂工业区、成阿工业园为主体的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基地,被评为“环保装备(成都)制造基地”。而金堂也以节能环保产业为抓手,加快建设现代产业新城,力争2020年建成规模达到60平方公里,工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亿元。
与中心城区的合作,更进一步强化其对内承接、对外开放的“桥头堡”底气。自2012年8月崇州市与武侯区签署圈层融合战略协议以来,两地在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社会建设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合作,齐头并进的势头强劲。
错位发展转型升级中不变低碳“底色”
生态资源丰富,是三圈层的特色。
资源禀赋各有千秋:彭州林地面积90.8万亩,森林覆盖率44.81%;蒲江森林覆盖面积居四川省各县之首,有“成都花园、天然氧吧、绿色蒲江”之称……
农业人口多,城区面积相对较小,加上自然赐予的丰富生态资源,长期以来,绿色低碳的现代农业、林业和旅游业,也一直是三圈层地区的传统优势产业。
蒲江积极打造国家生态园区,创建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落实茶叶和猕猴桃两个“十万亩”建设;彭州成功举办第四届蔬菜博览会,建成3000亩蔬菜主题公园,全国首创田园展销体验办会模式;崇州深入推进10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综合示范区、“一线一品”和“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三江段建设……
错位发展,却不改变原有的绿色低碳“底色”,是转型升级中应一以贯之的理念。
在新的城市总规中,大邑城市性质被确定为休闲度假接待中心、特色产业发展区和生态健康城市;邛崃,一座正在崛起的现代化中等城市,正以营建文化生态休闲旅游的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彭州提出大力提升“绿色、文化、时尚、开放”四张城市名片,积极打造“绿色生态之都、千亿产业之城、田园休闲之谷”的目标……
后发中追赶跨越
在新一轮成都市域城镇规划新形势下,金堂等地开始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新繁等小镇也以小城市为目标开始了追赶跨越。
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业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对外开放辐射的区位优势——对于三圈层来说,后发优势的起跑线已经划定,追赶跨越恰逢其时。
从“外围”转型升级为区域中心城市,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名称;追赶跨越,也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加,更是结构质量上的优化。
首先,要从业态和形态上,不断完善提升现代城市所需的各项要素。其次,要进一步加强与中心城区的联结,并在城市提升的过程中,不断加强产业兴城、不断提升城市功能、不断凝聚人气商气、不断增进对外开放,形成一定区域内、带动周边的真正意义上的中心。
转型升级、提档进位,期待成都三圈层的美丽蜕变。
新闻推荐
春节刚过,记者走访成都市几大劳动力市场发现,求职农民工人数同比都在下降——□本报记者熊筱伟2月12日,在成都锦江区人力资源市场,一年一度的“工资拉锯战”正在上演——招聘大厅里,一长溜企业支着广...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