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当前,正值农村改革攻坚破难、爬坡上坎关键期,各地正抓住机遇,以更大的智慧探索农村改革路径。
近年来,由于体制障碍,最具价值的土地资源在农村却不能体现其价值,土地撂荒、侵犯农民土地权益的事时有发生。本报记者在基层采访时见到,各地也不乏直攻农村产权制度这一掣肘农村经济发展瓶颈的改革之举。
本报择其一二,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邹渠
温江万春:“两股一改”让收入倍增
“两股一改”,就是将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农村集体土地股权化,将股份股权量化到人;同时按照股份合作制原则,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改造成社区型股份经济合作社。
8月以来,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天乡路社区党总支书记王世军都在忙一件事:与国色天乡商谈深层次的合作,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们缺人才,已聘请国色天乡的老总为我们天乡路股份经济合作社的顾问。同时正在商谈停车场合作经营与建设旅游商品一条街事宜,以进一步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天乡路股份经济合作社是四川省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最早吃“螃蟹”者:2007年,该社区将2298亩土地、1921万元的集体资产以股权形式全部量化到农户个人。“按区上提出的‘两股一改\’的产权制度改革而进行试点的。”王世军说。
合作社将集中起来的土地租给国色天香旅游项目1448亩,另有400亩流转给4位花木大户;将3.6万平方米的集体商铺统一租给金川公司经营,自己还成立一家从事建筑、绿化、建材销售、物业管理的卫鑫公司,社区农民就业率达93%以上。“合作社年总收益达760多万元。”王世军介绍,该村集体资产由以前的16.58万元增加到5500万元,农民人均从合作社获得的年收入达3262元。去年,该社区人均纯收入2.2万元,今年可达2.5万元。
目前,该区共完成6万多农户的农村产权确权颁证。在此基础上,建立1137个股份经济合作社,量化集体资产3.8亿元,集体土地3.29万亩。全区农村经济收入和农村集体资产总额由 2007年的3400万元、3.73亿元分别增加到去年的1.56亿元和5.41亿元。
金堂竹篙:“我出地,你建厂”
省内其它地方工业园区,供地主体是政府,而这个园区,供地主体是农民。
8月下旬,记者在位于金堂县竹篙镇的金堂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看到一条横幅:“我出地,你建厂”。
红观音村13组农民陶迹富家以9亩多土地、近1亩宅基地和2亩多非耕地入股村合作社,再由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和邻近的老虎寨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共同供地给园区。虽然园区才初具规模,但他今年的土地股份保底分红收益将在1.7万元左右。陶迹富说:“再过两三年,园区运行正常后,我们每亩土地股权年分红将在5000元以上。”
陶迹富的信心,来自于他经历了园区建设的前前后后。
2011年,金堂县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建设启动后,县委县政府决定抓住全省土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机遇,改革用地制度,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为供地主体。在县上的组织安排下,涉及用地的红观音村、老虎寨村村民代表到上海、浙江等地考察学习。
两个村项目区的1055户农民,以749.31亩集体建设用地的使用权入股组建竹篙利民资产管理公司。随后,园区管理公司建成,其构成为:利民公司以146亩节余建设用地指标折价入股;该县建投公司带着近400亩集体建设用地指标和厂房建设成本等资金入股;两村的土地股份合作社以1064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入股。
一个崭新的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区就这样在竹篙镇出现。目前,园区启动开发起步区近100亩,已有10家企业落户,其中1家已投产。还有12家企业正在商谈落户事宜。
除竹篙镇外,官仓镇柿子村12组37户村民自主将23.36亩集体建设用地申请到成都市农村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流转,修建乡村酒店,农民获收益400多万元;五凤镇金箱村2组36户村民流转集体建设用地10.08亩修建“贺麟故居”用于发展文化旅游业,农民获流转收益180余万元。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冉倩婷)12月10日,记者从成都市金堂县获悉,以“节能环保·西部新机遇”为主题的“2013中国成都节能环保产业博览会”将于12月19日至20日在该县举行,“抗击雾霾”成为重要议题之一。据了解,这...
金堂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堂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