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宿点简介
金堂县,素有“全国打工第一县”之称,常年有近20万人在外务工。近年来,金堂外出务工者回流趋势明显,本地不少富余劳动力也不再希望远走务工。为让他们就地创业就业,该县大规模开展免费技能培训。这几天,在距离县城近90公里的云合镇三桥村,正在开展缝纫培训。
□本报记者 谭江琦 颜婧 文/图
清晨,东边山梁上空泛出淡红色,资水河岸雀鸟叽叽喳喳。吴明珍抓起钥匙,同往常一样出了门。
挂在钥匙圈上的电子表显示,此时是8月9日6点17分。
一大串钥匙中,最大的一把是去年入住的云合镇三桥村聚居点新家钥匙,此外还有自家小卖部的卷帘门钥匙、拉货的摩托车钥匙、自己打工的服装加工点钥匙……45岁的吴明珍,一天里大部分的生活轨迹,都离不开这个钥匙圈。
6点半小卖部开门,吴明珍和丈夫清点货品,上大学放暑假回家的儿子吴宇也来帮忙。吴明珍点出代收的4200元手机话费,让儿子拿到几公里外的移动营业点去交账。“每100元可以挣1角钱手续费,挣点是点。”
在村里,吴家的小卖部最大,一年能赚两三万元,但是,这也只够支付孩子上大学一年的花销。家里其他开销怎么办,靠种地吗?吴明珍摇摇头:“四亩多地种点油菜、苞谷、水稻,都是自己屋头吃了,卖不到啥子钱。”
云合镇是离县城最远的乡镇,三桥村则是全镇最远的村,1400名劳动力中约900人在外打工。在云合镇很具规模的现代农业土地流转,到了这儿,却多因业主嫌位置偏远、缺乏劳动力等原因,至今无成。
12年前,只有小学文化的吴明珍第一次出门打工,去了东莞一家鞋厂。每天7点20分进厂、夜里12点离开,一月休息一天,身高近160厘米的她,那时体重不到90斤。后来,她又去了成都和县城打工,可随着儿子上了高中、母亲年事渐高,她再也无法安心了。“倒不是怕吃苦,就想照顾家头,”她红着脸又补充说,“再说和老公总不在一起,我也不放心。”
正说着,小卖部旁边的村活动室喧闹起来。“走,上课!”吴明珍走进的活动室门口,张贴着本期缝纫培训班学员名单,共50人,其中大多数参加过去年的初级班,随后在本村和周边的服装加工点找到了活干。这次是中级班,23天。
带着薄茧的手小心翼翼地捻线穿针,调整压脚,踩动踏板。“哎呀!”一声惊叫,一位大姐的线断了。她腼腆地起身招呼老师,旁边几个人也凑过来,目不转睛地看老师调校。
除了传授技术,培训班还讲观念和政策。分析就业形势时,老师讲起了故事:两个猎人上山,其中一位绑紧鞋带,为的是在老虎来时跑得比同伴更快,“学好技术,就是绑紧鞋带”。
记者问,觉不觉得现在学技术太晚?“只要用得上,年纪再大也不晚啊。活到老学到老嘛。”吴明珍说。
课间,一名男子把培训学校负责人谢正刚拉到一边,打听着什么。原来,他是村里第一家制衣加工点的老板孙高元,想知道培训班什么时候能教出更多工人。“十几台机器,每月按说能出男裤两万条,但现在工人不够,出不到四千条。”
谢正刚告诉记者,现在制衣业利润走低,许多服装厂都是“零厂房”,也就是不养制衣工,只做设计、剪裁、销售,把缝制工序交给各个家庭式加工点,按件支付制作费。这两年,金堂各个村镇建了不少加工点,由政府举办的这种免费培训班办到哪里都很受欢迎。
听老板说活路多,吴明珍匆匆吃过午饭就去了加工点。这批货是夹棉的秋冬夹克,工序繁多,吴明珍有板有眼地进针走线,半天做了4件,挣了32元钱。大半年来,她在看顾小卖部的间歇来做工,每月能收入一两千元。
收工后,村里的付大姐说起自己学电脑的趣事:“连做梦都在背左键右键。”听得专注的吴明珍连声说也想学,“学会了就可以上网给大家充话费了。”
深夜的山村蛙鸣阵阵。忙了一天的吴明珍陪母亲王秀花聊起了天。记者问王秀花有什么心愿,她说:“过去太苦了,明珍有4个妹妹,粮食不够吃,我给明珍舀饭是多点红苕少点饭,给小的就多点饭少点红苕。这辈子我最远只去过成都和绵阳,现在生活好了,我的梦想是去一趟峨眉山。”
“等把吴宇的大学供完了,我们一起去峨眉山!”吴明珍笑答。
记者手记
就地学习 就近就业
记者注意到,午饭时间,三位培训老师拿出了自带的盒饭,原来他们来自彭州的培训学校,培训期间就住在村子附近。老师一点不介意:“我们辛苦了点,但学员方便了,这样她们才能坚持学完。”
不仅要学得方便,还要就业方便——这种看得到实惠的培训,农民才会欢迎。像三桥村的缝纫中级班,就是在征求了初级班学员和投资业主的意愿后确定的。
随着我国制造业由东向西转移,农民工返乡回流趋势和就地务工的意愿越发明显,如果把他们教得好、用得上、留得住,必将为四川省现代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反之,则可能会影响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还会带来种种社会问题。
帮助返乡农民就业创业,必须大力发展产业以创造更多工作岗位,同时也需要相应提升农民的就业创业技能。金堂县结合本地产业发展需求,坚持“以需求定培训,以培训促就业”,把师资、设备、岗位、政策、保障送进农家院落和产业园区,把经费补贴与学员就业率挂钩,有效调动了用人单位和培训机构的积极性,帮助学员较好地实现了就近就地就业。
三桥村培训班里有一幅标语:“多一项技能、多一份选择、多一点成功”。衷心祝愿农民朋友都能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路。
新闻推荐
□唐启兵朱成林本报记者曾实“7月14日,一场大火把我家房子烧了,政府惠民帮扶中心当天就派人送来火灾受灾户救助金,这真是雪中送炭!”8月29日,眼瞅着自家的新房即将竣工,达川区堡子镇烟灯村二社村民王万...
金堂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堂县这个家。